陈氏天下一家亲

陈氏三状元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典故》: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据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湖广填四川有下面几个重要的内容:

1.湖广填四川并不仅仅发生在清朝,而是经历了明、清数百年时间的迁移。

南宋末年(公元1200多年),四川军民参与长期的抗金战争,后来又与蒙古军队展开了50年的争斗,期间蒙古军曾三次攻入成都,直到南宋灭亡,元朝建立时候,四川人口已经从南宋末年的近1000万人口锐减到南宋灭亡后的60万人(1282年),仅剩下10%还不到。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整个元朝近100年时间,由于没有组织迁移,四川人口没有多大的变化。到了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旗下大元帅明玉珍率领的湖北地区农民军十几万人进入四川,后被朱元璋所灭,这些湖北来的军民算是第一次填四川。明朝开始,湖广地区大量农民迁移到四川,到了1381年,明朝建立仅十几年时间,四川人口就增加到了146万人,明朝也有连续移民,不过直到明末1644年,四川人口也只恢复到400万人,经过300多年的元、明统治时期,四川人口只恢复到了南宋末年的一半不到。明末清初,张献忠、李自成、清军以及后来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30年间经历长期战争加瘟疫等自然灾害发生,四川再次遭遇了人口锐减,据官方统计,1668年(康熙七年),四川省会城市成都只剩下七万人,四川全省人口约60万人,比明末400万人锐减了340万人,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四川土地上几乎荒无人烟。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也正是这年起,康熙发动全国十几个省掀起了一股大规模的移民潮。

2.康熙年间达到高潮,政府给予多种政策支持。为了填补四川人口,康熙颁布了多项优惠政策:

(1)凡是愿意入川者,给予永久性土地,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世代人的命根子;

(2)入川者,均准予入籍,不用担心身份户口问题;

(3)其他各省及地方政府人口迁移与政绩挂钩和升迁,这跟现在大家追求GDP有异曲同工之妙;

(4)移民垦荒地亩(即新开垦的荒地),五年起才开始征收税赋,也就是说老百姓自己新开垦的荒地,五年内所有收入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国家不征收任何税收。(5)、鼓励生育,对于移民后出生的人口,不管多少不加收任何赋税。这些政策,康熙年间迎来了移民高潮,这段时间移民数量达100多万人。

3.湖广并不单单指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参与迁移的省份多达十几个。参与康熙年间移民四川的有湖南、湖北、广东(以上三省简称“湖广”)、陕西、河南、山东、云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西、福建、山西、甘肃等十几个省,其中以湖广地区移民最多。历经几百年的人口迁移,四川真正的土著民已经极少,更多的是来自其他十几个省的混合居民,形成了今天四川与重庆人口的主要结构。

历史上因战乱、灾荒、瘟疫等造成人口迁移的现象很多。历史上对《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传说也有很多版本,就其原因:

一是因统治阶级为了有效维护其统治利益,又攥改事实历史文献;

二是民间传说!各说纷云。今天笔者引用两个版本给予阐释,也未曾考量,仅供参阅。

其一、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康熙年间,战乱平息,走马上任的一批新的地方官员到了四川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仅余人口9万余人,增赋无策,税款难征。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奏折,反应四川的情况,以及需要的改变,更提了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来移民开垦土地之说,及一些移民的办法。康熙皇帝也正为税收和重建问题烦恼,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因此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其二、在明朝末年,四川为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属地。满清入关后,四川义军抵抗激烈,清军(主要由原明朝降将带领)每到一处,都实行屠城,到顺治后期,四川终于被清兵镇压。因为四川被屠戮人口较多,千里白骨,荒芜无人烟。2.康熙年间,废除了“人头税”,湖广一带(主要为两广、湖南、湖北及江西一部)人口增长较快。为了巩固四川统治,开发川中平原,政府当局实行“湖广填四川”办法,把邻近的湖广部分民众(含强迫性)迁移入四川,稳定四川发展。这就是“湖广填四川”大致来历。宋明朝时,陈姓总人口大约有420万人,是明朝第四大姓,比宋朝时跃升了两位。浙江是陈姓第一大省,大约有84万人。四川陈姓人口很少,主要原因在于连年遭受兵乱和屠戮。一份资料显示,南宋时,四川人口大约有1000万,这在当时算是人口非常多的了。南宋末期,四川一直顽强地抗击元军入侵,战乱持续多年,人口锐减。到元初时,全川人口仅有60万。此后,整个元朝,四川人口都没能得到有效恢复,更别说达到南宋时1000万的人口了。元末明初,四川又经历多年战乱,人口数量再次下降。明初,朱元璋不仅在北方实行大槐树移民,在南方也实行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把陕南湖广的老百姓迁徙到了四川(含重庆),其中包括不少陈姓人。

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原本从中原移居湖广的陈姓人大量入川(含重庆)。福建永定、上杭、长汀、武平、宁化及江西、广东等地的陈姓人,有很多支脉迁入四川,成都龙泉驿、宜宾、重庆江津等地,成了义门陈客家后裔的重要聚居地。

明初陈姓人入川,主要落业在川南。

祖籍江苏溧水县的陈衡,在元顺帝时官至台谏、胪内阁侍郎、谏议大夫,后到福建督学,把家迁到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坳,后又迁居到江西泰和县柳溪林泉。从元末到明初,陈衡后裔大举迁徙到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地。其中,迁居到四川的主要支系,落脚在南溪县江南镇江家沟,泸州市茜草坝、泸县青龙镇螺丝山小河沟、天洋街村、朱坎村、万咀村、新平村、金钱村、熊湾村、塘坎村、雷公村、五马村、天兴镇志成村、曹湾村、板栗、龙脑桥草坝村、玉龙村、福集镇麻柳村、牛滩镇滩上村,富顺县长滩镇、古佛镇玉佛村,简阳市平泉镇胜华村,隆昌县、云顶镇黄利村等地。

洪武2年(1369年),唐朝诗人陈子昂的后裔、住在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的陈宗广,带着全家几十人沿长江西迁,来到泸县嘉明镇,插旗占地约百亩。明末,这支陈姓数百族人在嘉明镇与张献忠的军队打了一场恶仗,拼死抵抗数日后,伤亡殆尽。为保存后代,这支陈姓人的族长带着余下的族人逃亡到贵州。清朝四川平定后,他们重返嘉明镇。

洪武6年(1373),麻城县孝感乡的另一支陈姓人落业在泸县衣锦乡(今大田乡)朱明铺。张献忠入川后,族人离散四方。直到顺治15年(1658),大多数族人才回归故土。但这支陈姓人中的第二房陈一义、三房陈一贵的后人却没有一个人回来。如今,这支陈姓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泸县牛滩、海潮等乡镇,人口众多。

清初湖广填四川,举家或举族入川。

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远祖在福建莆田的江西赣州安远县一支陈姓人,康熙 28 年(1689),族人中的陈兴官、陈兴茂堂兄弟迁到了大竹县。陈兴官落业在今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陈兴茂落业在庙坝镇花板桥村。陈兴官的儿子陈禄邦,乾隆初年从长乐村迁到东邑(今宣汉县)前河德安里扬泗殿桑树坝,后买下五宝场下罗坝100多顷田产,建房修堂。由于人口繁衍昌盛,这支陈姓人的后裔中,有的又迁往宣汉、开县、万源、广安等地以及陕西紫阳县、镇巴县等地。

清康熙皇帝

康熙39年(1700)左右,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万塘堡的陈必凤,迁到双流正兴镇回龙寺村,如今后代已繁衍到1000多人。

江安县大妙乡的一支陈姓人,先祖在明朝时从麻城县孝感乡入川,落业在富顺县柏杨坪胡家寺方水井。明末清初兵荒马乱中,这支陈姓人中的陈奉先、陈奉祝两兄弟走散,陈奉祝不知去处。康熙13年(1674),陈奉先辗转到了江安县,寄居在板桥乡红豆村,娶妻生子。5个儿子长大后,分家散居。老大陈圣,迁居到叙永县黄秀坝;老二陈祥,回到富顺老家,后又落业在江安县二龙口(今怡乐镇);老三陈琼,落业在高县;老四陈琳,卜宅朱村,夕佳山附近,儿子过继给邓家人,更名邓续陈,住在大井镇板桥街村的岩门口。老五陈良,最初落业在叙永县宁和里七甲二郎山的柏香林(今江安县大妙乡分水村均田湾)。雍正6年(1728),陈良迁到江安县滩子口。陈良有陈仕俊、陈仕位两个儿子,陈仕俊在江安县大妙乡顺河村河坝头购置田产,后裔繁茂。

麻城县孝感乡的陈守云与哥哥、弟弟一起入川,哥哥落业在在筠连县枇杷树,弟弟定居在兴文县斑鸠井,陈守云落业在珙县孝友乡(今上罗镇)一甲攀家嘴。陈守云后裔世代勤劳,逐渐积累了一定家产。结果后来出了一个败家子陈震元,喜欢赌博,把家产全都输光了,丢下妻儿逃往云南,不知所踪。陈震元的儿子陈汝纲与母亲黄氏,靠剪纸花卖为生。陈汝纲长大后,做生意发了家,把陈震元输掉的土地又全部买了回来。

永乐年间,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清宁乡白莱村(今福建平和县国强镇白叶村)的陈伦,奉命到广东兴宁县清理经济事务。闲暇中,他出游到当地一个叫曾坑(今兴宁县新陂镇先声村)的地方,见那里山清水秀,田园富庶,不禁动了心。他与住在当地的曾家人商量,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田地,在曾坑老余窝修建房屋。永乐15年(1417),陈伦回到福建老家,带着妻子黄八娘、儿子陈宗道,迁徙到了曾坑。陈伦后裔繁茂,被尊奉为曾坑陈姓一世祖。到了清朝,陈伦后裔大举入川落业在新都,据说有几百人之众。这些入川者的后裔,分布在新都龙虎、桂湖、马家、桂林、白水以及广汉、云南等地。其中,陈伦第11世孙陈俊元,有4个儿子。康熙60年(1721),陈俊元留下陈佐臣、陈佑臣两个儿子看守老屋,带着其他家人从老余窝启程入川,同时入川的还有陈俊巍。雍正3年(1725),陈俊元回到老余窝,把两个儿子一起带到新都。第二年,陈俊垣也带着家眷入川。

世居漳州府南靖县隐溪(今奎洋镇永溪村)的陈氏,为义门陈氏后裔。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后,隐溪陈氏举族200余家,计2000余口,由闽迁蜀,落籍成都金堂。陈氏来金堂后,主要聚居在城厢镇及祥福、大同、玉虹和绣水各乡,赵镇及官仓、栖贤、三星等地次之。繁衍人口数万,为金堂县陈氏望族。

在陈姓人迁徙入川的大军中,很多是举族入川。如福建南靖县五经寮陈氏,就有多支族人入川:陈千八郎、陈守浩、陈守善、陈有南、陈宗祐、陈朝义、陈士相等迁入四川,陈士聪、陈士圭迁到成都府彭县(今彭州市),陈元清、陈瑞彩迁到金堂县等。

广东长乐县横陂大亨洞开基祖陈景旺的后裔中,在乾隆8年(1743)前后迁入成都、叙州(宜宾)的有80户、400多人。其中,陈资桂落业在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陈旭夏及儿子陈昌后落业在简阳市张家嘴。13岁少年陈怀荣背着弟弟到四川。福建汀州府武平县岩前里六甲大布坊葛藤垇(今福建武平县岩前镇大布村)陈氏一族,也有不少人迁徙入川。

雍正5年(1727),陈维举带着陈怀荣、陈怀华、陈怀科3个儿子跋山涉水,先是迁到叙州府南溪县西教场(南溪县城西门一带,今滨江新城一带),后落业在南溪县江南铜鼓滩上江家沟。入川时,陈怀荣只有13岁,陈怀华才几岁,一路上,由陈怀荣负责照顾陈怀华。陈怀华因为太小,走不了多少路,基本上由陈怀荣背着。途中,陈维举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因路途实在太遥远,四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到的,陈怀荣这么背着陈怀华不是办法,干脆把陈怀华扔了算了。走了几乎一天的路程后,陈怀荣对陈维举说,他不忍心丢下弟弟,即使路途再遥远,他宁可背着弟弟,也不愿骨肉分离。陈维举也非常于心不忍,同意了陈怀荣。陈怀荣赶紧往回跑去找陈怀华,居然找到了。此后,陈怀荣一直背着陈怀华到了四川。陈怀华长大后,在江家沟勤俭创业,后裔繁多,分布在南溪江家沟、登高、底坝、华匝咀棬子树、大水井、大冲头、新龙塆、楼房沟、官家塆、白房子、黄土溪、西门(西郊)、大中坝、老塔岩下等地。随同陈维举一起入川的还有陈维富、陈维良、陈维圣3个哥哥。陈维举的族兄陈维敏,时任汀州府千总,因陈维举兄弟4人被抽中入川,要官员押送,陈维敏主动请求护送。到了南溪,陈维敏见那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动了迁徙的心。返回福建老家后,陈维敏又动员族人入川。他在雍正7年(1729)迁徙入川,落业在南溪县大柏树下龙君坝。后因人口繁衍,部分族人迁徙到宜宾白塔一带。此外,这支陈氏大家族中的陈福康,在乾隆20多年间迁到南溪县城内,后又卜居在长宁县万岭箐蔡家沟。陈福康有3个儿子,都一同入川。陈福康的大哥陈荣康的3个儿子,迁徙到南溪李庄(今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等地。

在移民期间,还出现了三姓结盟迁徙的故事。福建汀州府武平县中赤村的朱熹后裔数十兄弟,义门陈汀州庄后裔、汀州府上杭县通桥隘的陈文玉、陈文秀兄弟,汀州府长汀县的郑奇凤和3个孙子,大家一起入川。入川路途艰险,三姓人在迁徙途中相互照顾,感情深厚,结为异姓兄弟,并规定三姓后人不得通婚。朱家人定居在今筠连县腾达、巡司、沐爱,珙县沐滩、王家,云南盐津县兴隆场等地;陈家人落业在今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禾甫村杨家塆、新治村;郑家人定居在富顺县和珙县沐滩。定居后,三姓人家业发达,陈家修有规模极大的陈家祠,郑家修有郑家寨,朱家也很富有。后来,三姓人筹资在平寨场修建天后宫,作为三姓人共同供奉天后圣母的庙宇。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广东走红景区,获‘中央’认可,荣膺‘广州文化名片

2022-10-28 20:55:12

资讯

义门陈酒

2022-10-29 12:49:3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