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全变了!论松元厦几十年来的变化

变了!全变了!

论松元厦几十年来的变化

“变了!全变了!”,这是振能公八代孙陈其超,在海外漂泊几十年之后,第一次回乡探亲祭祖,在面对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发自肺腑的呼声。其实,每个离乡背井数十年的人,回来看到家乡的巨变,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如在1949年初中毕业后就去加拿大谋生的陈旭初,在本世纪初回乡探访时由衷地说:“哇!真没有想到松元厦发展这么快,这么好。几乎每家都建了新房。你看看,眼前这些公路,又宽又平,甚至比加拿大的路靓多了”。还有一个回乡时已80多岁的老人、振能公七代孙陈春霖,上世纪30年代仅14岁就漂洋过海到巴拿马,靠卖苦力谋生,后辗转至美国,被征召入军,送到朝鲜打仗,受伤一。在回乡期间,他常常坐在老人怡园门前,痴痴地看着那三三二二从眼前经过、打打闹闹、无忧无虑走去学堂的小孩,这种情景与自己年少时心酸的经历对比,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久,一些老人陆续走来,他对几个“婆头”问道:“你们又去饮茶回来了?”“是呀!我们天天出去饮早茶,现在回来怡园打打牌”,又问“你们怎会有那么多钱”?“我们这些老人每个月都有退休金,上个月领到的钱还没有用完,这个月的又发来了。再加上村里的分红和房屋出租的收入,日子过得比神仙还快乐”。几个“婆头”又抢着说:“春霖叔,我们明天请你去飲茶”。陈春霖先生感动地说:“看到你们祥和的气份和安乐的生活,我美慕死了,还是共产党有办法呀”!

松元厦是变了,松元厦是在日新月异、天翻地复的变。在村里曾发生过一个真实的叫“梦仔回家”的笑话: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小青年,去外地办事时间不到一个月。办完事后,当其乘坐回家的汽车在经停松元厦车站时,竞认为这不象松元厦。当汽车开到观澜墟后,才醒悟到坐过了头。

松元厦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二个阶段。

  • 前30年是欢乐与困苦的阶段。
  • 农业合作化时期。

1949年冬,松元厦人喜气洋洋迎来了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呵呵鸡”的恐怖统治。松元厦重建了共产党支部,成立了农会。在陈顺平、陈炳辉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贫下中农在属于自己的田地上,精耕细作,粮食丰收,结束了寒交迫的日子。到1955年前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全村组建了初级农业合作社,部份农民自以土地入股成为社员并参加集体劳动。集体化促进了生产力,社员生活得到改善,从而催动了全部农户申请加入合作社,成就了初级社向高级社的过渡,土地收归集体所有。社员参加集体劳动,按劳分配。1957年前后,松元厦结束了长期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迈入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在一些华侨的支持下,松元厦开始拥有运输汽车、榨油机、抽水机等农业机械,全村通了电,农业生产皇显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另外,在这期间,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才,松元厦人依托振能学校(含振能中学、宝三中)培养出来的青年,出任政府官员和加入各类事业单位工作的有数百人。其中,在鲜放军担任排级干部(军官)以上的有21人。在学校教师岗位上,更体显了松元厦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宝安县(当年横岗、龙岗等地尚不属宝安)的大部份学校都有振能学校毕业的人在任教。仅举天华公支系住在向西围的30多户家庭,担任过教师(含大专院校)的就有20人。

在这段期间,在家务农的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在外的积极工作,社会安定,人气高涨、六畜兴旺、粮食丰收,族人都尝到温生活的甜头。

  • 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在人们以“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之际,观澜公社成立,松元厦是公社下辖的一个大队。实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搞大兵团生产、统一安排劳动、统一分配报酬、统一公共食堂。随之,又刮起了“浮夸风”“共产风”以及连续的自然炎害,农业收,粮食短缺,松元厦人一度陷入困难的生活之中。幸中央及时纠正了“左”的政策,调整为“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克服了“吃大锅飯”的现象,农业生产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发展。

1963年之后开展的“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以阶级斗争为纲”,“造反派”夺了权,松元厦大队党支部的领导,如陈炳辉、陈秋菊、陈金生以及生产队的干部,几乎都成了“四不清”的打击对象和文革中的批斗对象。更有个别心怀鬼胎的人,打着“破四旧”、反“迷信”的旗号,充当急先锋,肆意将我陈氏宗祠的大香炉丢进河塘里,又把神凳上用檀香木制作的神主牌劈为两半。还有人将振能公墓的碑石挖出丢弃河沥里。在运动中,有些人被扣上“坏份子”的帽子,受关押批斗:有些因有华侨和港澳关系的人,则被嫌疑为里通外国的”特务”。搞得社会不宁,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

  • 改革开放以来,松元厦的大变化。

一声春雷,粉碎了“四人帮”。中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一批被打倒、靠边站、下放的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或恢复职位:在各次运动中被戴上“地富反坏右”帽子的群众,该摘帽的摘帽、该平反的平反,人心思定,社会再次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公元1979年宝安县改制为深圳市,尔后又成立了经济特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特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外资和内资前来投资办厂。我村的许多华侨、港澳同胞,纷纷回来探亲祭祖、旅游或考察、商议投资事宜。其中,在投资办厂做得较有成就的有:陈约翰、陈玉昌、陈官新、陈煌新、陈煌胜、陈守誉、陈巧棠、陈冠球、陈伟桥、陈志强、陈道亨等。松元厦人亦挽起袖子,乘风破浪向建设美好生活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上了富足的日子。

  • 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1980年前后,松元村大队,既是村级的行政机构,又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组织。大队下辖福楼、太兴、上围、中心、河南、向西、大布头七个生产队。村民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温尚有保障。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大队改制为村民委员会,成立了经济发展公司。生产队改名为经济合作社。开始引进了一些外商、内企前来投资办厂。“招商引资”势头日益升温,大发展时机降临了,村委果断地将各经济合作社的水田、旱地、山岭都统一收购、统一调配、统一开发、统一出售。村委、各合作社在统一规划下各尽其能,采取村民集资、工头垫资、出租土地、向外借贷等形式自建厂房、自办企业。积极拓展集体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由农业生产为主开始向工业化生产、商品经济过渡,松元厦人逐步“洗脚上田”,相继成为工厂、企业的员工和各种事业单位的职员,或成为自办小型企业的老板。至21世纪初,原松元厦范围所有的土地(包括10几座大大小小的岭岗,除黄松改建成为松元厦公园外,其余都夷为平地),均己建满了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园、科技园、新城、公园等。

旧貌换新颜,2004年,昔日的农村彻底地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区,农民身份脱胎换骨地成为城市居民。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经济发展公司已改制为深圳市松元厦股份合作公司。各经济合作社分别改称为:福楼股份合作公司太兴股份合作公司、上围股份合作公司、中心股份合作公司、河南股份合作公司、大布股份合作公司、向西股份合作公司。

  • 人居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松元厦的民居基本上是祖上传下的低矮瓦房,村民们随着收入不断提高,有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同时,随着工厂企业陆续开办,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多,解决住房问题已不能延误。因此,大队领导适时地让各生产队划出一块土地,给村民自建房屋。统一规划用地,每户可依据自家的能力,有的建5、6层,更有甚者建了10几层。于是,向西新村、河南新村、中心新村、上围新村、大布新村、太兴新村、旭玫新村相继建成。新村的水电、卫生、道路、消防等设施比较完善。到21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住进了新建的楼房。如今,随着城改的不断发展,松元厦的居住环境又进入了向高尚住宅区的建设实施阶段。原称向西围、包篱肚、中心围、河沥背、意合、郡里的老屋已改造完成,建成了称为观壹城的花园式住宅区。原称哈麻岭、横岭下、大布头的地块,亦进入了拆建阶段。其他全部地段(不包括陈氏宗祠和祠侧的旧屋)也纳入了旧改规划。

  • 村政管理机构的变化。

为适应松元厦经济结构从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化、商品经济社会的过渡,村政管理机构亦随之进行了变革。

  • 、松元厦大队(1978年-1980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村政机构仍沿袭之前的体制,称松元厦大队,大队设党支部和大队部,下辖福楼、太兴、上围、中心、河南、向西、大布头共7个生产队。此期间,仍然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靠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得到报酬。

  • 、村民委员会(1981年一2004年)。

公元1980年,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为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松元厦大队改称为松元厦村民委员会,并组建经济发展公司,各生产队改称为经济合作社。在此期间,村委会和各经济合作社大力招商引资和自建厂房,各类公司、工厂应运而生、遍地开花,使松元厦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逐步过渡到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村民们陆续成为各类企业、事业的职工或工作人员,又或成为自营企业的老板,尽管他们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劳动,但在统计学上仍然归入农业人口范围,身份性质为农民。

(3)、社区居民委员会(2004年)。

2004年,深圳市实行集体土地转为国有,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全体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观澜镇改制为观澜街道办事处,松元厦村民委员会改制为松元厦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七个居民小组,社区有党支部。经济发展公司改制为深圳市松元厦股份合作公司,七个经济合作社各自改制为股份合作公司。各股份公司成为独立的法人单位,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办法进行运作。原合作社社员变身为股份公司的股东。

由经济发展公司改称松元厦股份合作公司则负责:向社保局缴交社区范围内所有股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支付残疾人员和困难户的补贴:支付股民子女在大专院校就读期间每人每年1万元奖学金:再根据营利情况每年给股民分配红利。另外,还要支持赞助松元厦老人协会的活动经费和振能基金会兴办的公益建设项目,如2010年修建振能文化大楼和2015年翻修振能公祠堂,就分别赞助了100万元和150万元。

由经济合作社改称的七个股份合作公司,每年都向各自的股民分配红利。

(4)、社区工作站(2007年起)。

松元厦居民委员会的名称,大约使用了二年,观澜街道办拆分为三个街道办,松元厦划归龙华区观湖街道办事处管辖,并将居民委员会改称为松元厦工作站。

工作站属街道办派驻的工作机构。又将七个居民小组整合为三个居民委员会。原向西、中心片区称松元厦居委会,原河南、大布头片区称南大富居委会,原上围、太兴、福楼片区称福兴围居委会。社区设党委,各居委设党支部。

社区工作站比以往的大队、村委、居委的管理职责更加全面、服务工作慎密周到。过去的大队、村委、居委机构的管理重点、服务对象是松元厦1千多原村(居)民的各项事务,现在居住在松元厦的人口,已达4、5万人。社区既要处理日常党政事务,还有安保、消防、城管、环境、卫生、交通、户籍等,都有专职部门、人员负责。

  • 交通设施的变化。

世纪80年代之前,经过松元厦的公路只有两条狭窄土路,汽车一过,泥尘研天。随着深圳的发展,经过松元厦区域的交通设施日趣完善,道路四通八达。建有四线以上、称得上大道的有观澜大道、高尔天大道、五和大道、观平路、观光路、人民路等,设有汽车站10几个,经停的公交车有20多路。还有在本村范围里的路网纵横交错,可以把汽车开到各家各户的门口。另外,还通了地铁和轻铁。地铁四号线在鹅公碑地块建有松元厦站,鹅公碑大部份房屋均已拆除,建成了供休闲的公园式场所。轻铁设有大布头站。

如今人们出行,除可以乘坐上述公交工具外,松元厦绝大多数家庭均购置了私家小汽车,有些家庭甚至拥有2、3台的。他们出外办事或全家出游,驾上小汽车,最多10几分钟,就可以驶入在松元厦周边的沈海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梅观高速、深圳外环高速,通往广东各地。

  • 居民生活的变化。

到21世纪初,松元厦原村民每个家庭都有三种稳定的收入。第一、参加工作的每月有薪金;第二、股份合作公司每年有分红:第三、自建物业出租有收益。另外,老人每月都有社保局发放的养老金,全体居民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或医院看病有医保卡,小孩享有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村民的“荷包”涨了,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衣食无忧,高档商品买得起,家庭先进电子设备应有尽有,外出旅游视为平常事。人们过节,以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家准备劏(杀)什么”?现在這句话则变成了“你家准备去那里嘹”?(是客家话玩的意思,即去外地游玩)。唐诗《乌衣巷》繁华时期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松元厦人从此跨入小康生活。

  • 振能学校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振能学校被改称松元小学。校部设在陈氏宗祠,各班级教室分散在向西围、新围仔等多处的民房里。由于受“以级斗争为纲”、“读书无用论”“文化大革命”等思潮和运动的影响,松元小学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在此期间,值得一提的事迹,陈添禧校长在大队领导的支持下,利用废旧材料,由各生产队派出劳力在背夫山修建了一座有多间教室的平房,总算有个固定的教学阵地,结束了“学无定所”的日子。

到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形势下,重新唤起了振能族人的办学热情。首先,由时任校长、振祖8代孙陈书香牵头,力争把松元小学复称为响嘴嘴的振能学校。1987年,主要由侨亲捐款的三层教学楼建成。1998年,为适应振能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村委书记陈秋林、村委主任陈国维、老校长陈茂新等人的主持下,振能族人再次掀起了捐资办学的高潮,一栋高大雄伟的教学大楼,在背夫山立地而起。为完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村委曾二次把计划用于修建村委办公楼的资金,划拨给学校,修建教师楼、科学楼、体育场等项目。“村官守旧屋,学童用新楼”,一时传为佳话。这些举措,为振能学校向更高层次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振能学校每年都能荣获不同称号的奖励。1999年,获宝安区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2000年进入区级一级学校,2003年进入市级一级学校,2005年更以高标准跨入省级一级学校的行列(是龙华区唯一进入省级一级的学校)。2014年,振能学校百年华诞,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同时,由国家一级作家、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丁力教授,编著的报告文学《振能百年》出版发行。此时,振能学校已具备现代化、信息化、人文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班达30多个,学生达2千多名。此后,政府又投入巨资,在背夫山下(原向西围的暗坑)划出地块,扩建振能学校,将办学规模扩增到小学60多个教学班,并开办初中部,共有3千多学位。

  • 振能宗亲会。
  • 、振能基金会更名振能宗亲会。

2021年,理事会理理事改选过程中,大家认为,把振能基金会改名为振能宗亲会,含义更为贴切。故决定更名为”松元厦振能宗亲会”。

原振能基金会理事和骨干,如茂新、香、官新、干仲、素恭、廉新、步青、陈行、开良、约翰、秉宏、运兴、能庆、加汉、运才、同秀、仁麻、炳文、桂才、干万、文清、秋林、国维、春华、玉昌、煌新、煌胜、玉兴、桂英等等,已先后过世或年老,只有秋林、春华、玉昌、煌新、煌胜、留任宗亲会理事,干万、文清以年近九旬之身,作为宗亲会问参与活动。他们为振能事业的重新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宗亲会吸纳一批热心振能理事业的年轻人为理事,理事会由23人组成。会长玉昌,监事长煌胜。常务理事有:玉昌、仲宏、晓斌、一凡、陈勇、小海、国元。仲宏为常务理事长。

  • 、成立、注册了深圳市松元厦振能文化管理有限公司。

为经营和管理好宗亲会的物业、财务,依法成立了振能文化管理有限公司。

  • 、振能大楼已拆除。

因松元厦河南、大布头片区城改进入实施阶段,大楼已被拆除。待城改工程改建完毕,宗亲会将获得原大楼同等面积的商业舖位,现阶段每月可领取5万多元过渡费。

  • 、把老人怡园扩建为振能文化大楼。

由约翰、燕薇夫妇捐资修建的松元厦老人怡园,供老人活动的一百多平方米的房间,已不适应前来参加活动的老人越来越多的需求。2007年的一次茶话聚会上(参加人员有:官新、玉昌、煌新、煌胜、约翰、志強、秋林、国维、干万、伟世),一致认为扩建怡园很有必要。同时提出将怡园、后花园和左侧边的二层楼房一起拆除,统筹规划建大楼,使该地块上的物业得到较大的升值。约翰本人也表态支持扩建的提议。2008年月,基金理事会(有全村老人参加)通过了扩建项目。并指派玉昌、仲宏、干万、炳文负责扩建工程的各项工作。2000年,共3千多平方米的八层大楼落成,称“振能文化大楼”。1、2、3楼供松元厦老人协会使用,仍袭用“松元厦老人怡园”称谓。

  • 、翻新陈氏宗祠(振能公祠堂)。

振能祖祠,自上次翻新,又历近百年。先后被征用作办学、办公、堆放杂物等场地,衍多遭蚁蛀,盖瓦破旧缺失,内外壁剥蚀,雨水浸漏入室。再不整修,必成危房。2014年夏,振能基金理事会召开会议(有全村書老参加),会议决定大修陈氏宗祠。成立了陈氏宗祠修委员会。成员有:玉昌、煌新、煌胜、干万、文清、守誉、子香、春华、志强、晓斌、秋林、国维、杏儒、仲宏、素強、育新、国元、俊亮、益助、国新、远思、小海、春贤、开良。并推举春华、杏儒、国维、素强、仲宏为执行委员。修工程项目共筹得善款人民币460余万元。工程于2015年农历九月二十日振能公祖诞纪念日竣工落成。

  • 、扩建松元厦振能幽园。

近年来,在清明日,幽园的纪念堂前广场和山下停车场,人多车多,甚为拥挤。为改善此况,2017年由仲宏负责完成了幽园扩建工程的工作。

回顧几十年来,我们从艰辛的日子走上今天安乐的生活,是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和全体松元厦人勇于进取、团结奋战取得的。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一定到来。

振能公八代孙 陈春华

公元2022年 秋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义门情深•血脉情缘】绿皮火车载温情,义门陈里寻根魂。

2024-9-16 17:08:09

资讯

松元厦开基始祖振能

2024-9-24 9:32:4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