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世居: 客家围堡耀古今 义门精神传世代

修缮后的大田世居。宝龙街道办供图

大田世居内景。龙岗融媒记者 张鹏 摄

大田世居内景。龙岗融媒记者 张鹏 摄

龙岗融媒记者 张鹏/文

名 片

大田世居位于龙岗区宝龙街道龙东社区陈源盛村,建成于1825年(清道光五年),属于土木结构,平面由三堂、两横四角楼、倒座、后围龙、两伸手屋组成。前有半月形池塘,后有风水林环绕,形成独特风水布局,是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围龙屋建筑。建筑呈南北朝向,围屋平面呈矩形与半椭圆形,总占地面积10685.93平方米。

大田世居是江西江州义门陈氏其中一支迁居龙岗后所建。两百多年来,陈氏族人秉承先辈“家崇忠孝之风,门尚家国之义”的“义门精神”,在岭南一隅开基创业,以忠孝为本、尚文重教的立世家风代代相传至今。

推开大田世居朱红色的大门,犹如开启了一道跨越200年的时间之门。黛瓦灰墙、花鸟雕塑、一草一木皆在眼前,好似回到从前;岁月更替、光阴流转、时空变幻似醒非梦,将彼时的故事娓娓道来…..

千年之前,义门陈江州分庄散落四方;清嘉庆年间,源盛陈氏先祖南迁归善扎根龙岗,千百年来,他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却秉持同一种家风、传承着同一种精神。陈氏族人的那份忠与孝、信与义的家国情怀,在不同的时代述说着不同的故事。

义门世家:

源盛始祖南迁龙岗建大田

义门世家”的匾额高悬厅堂之上,那不光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对后辈族人的时刻叮嘱,也在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穿过熙熙攘攘的源盛路,一眼就看到刻着金色大字“陈源盛”的赭红色牌楼。径直向前,村道由宽变窄,穿过其尽头东边的小门后,大田世居随即出现在眼前,视野瞬间的开阔,不禁出现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陈小锋,源盛村陈氏第七世孙,大田世居是他曾生活20多年的祖屋,这里存放着陈氏族人过往生活记忆。如今,尽管陈氏族人都早已迁入新居,大田世居回归宁静,但只要推开大门的一刹,儿时的生活场景依然立马浮现在眼前。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雨水连成了线从天井落下,陈小锋的思绪也连成了线。他坐在大田世居“义门世家”的匾额下,讲起源盛陈氏先辈辛勤创业的故事……

据记载,陈氏始祖最早源于河南颖水,后随着家族迁徙,其中一支徙居江西江州(今江西省德安县)。相传,江州陈氏祖先陈旺因为当官而在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置业,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经是数代同居,唐僖宗更是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氏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

唐宋时期的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15代人、3900余口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直至公元1062年,宋仁宗在多位重臣的上疏建议下,将义门陈氏族人分迁至全国72个州郡(144县),分拆大小291庄(另加43官庄共334庄)。从此,江州义门陈氏家族“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

源盛陈氏的先祖即是江州“义门陈氏”分庄南迁的一支。随着时间推移,几经迁徙后,根据其族谱记载,清朝乾隆未年,义门陈裔后元章公自广东兴宁一路将商贸生意迁至归善县,在龙岗墟后尾沥建房定居并建造了陈家祠,创立源盛商号,做起酿酒甚至贩盐的生意。其三子联光公传承祖业,源盛商号生意越做越大,陈家拥良田阡陌,富甲一方。清嘉庆末年,联光公重新选址于龙东大田村,开始兴建大田世居。直到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终于落成。

源盛陈氏义门后裔的故事,并非只停留在书籍资料中。走进大田世居,只要稍加观察,亦可寻得:在大田世居正门通往下天街处有一座四柱三间的牌楼,额处嵌青石匾,正面镌刻着“义笃江州” ,背面则刻着“晖承颖水”。不难看出,早在200多年前,大田世居建造之时,源盛陈氏祖先早已将家族的渊源印刻在这深宅大院之中。而在前厅门上挂着的“义门世家”的匾额则是江州陈氏分庄后,散落四方的族人不约而同表明身份的习惯,以此教化后辈铭记家族历史。

融合为一:

砖瓦灰墙凝聚汗水与智慧

高空俯瞰大田世居,布局尊崇古人所讲“天人合一”;走进大田世居,建筑装饰特色讲究融合,大田世居的“合”,也是客家人的“合”。

结合源盛陈氏的历史不难推断,清嘉庆末年,正是陈氏先辈商贸生意风生水起之时,欲建陈宅,必定首先要在选址方面讲究一番。

大田世居依南北方位而建,在季风特征明显的岭南,如此格局既可以挡住北方冷冽的寒风,又可在炎热的夏季,迎接温煦湿润的东南风;正面有远山不碍视线,后有高坳山临靠,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利于通风采光。

大田世居整体布局也十分讲究,平面由三堂、两横四角楼、倒座、后围龙、两伸手屋组成。前有半月形池塘,后有小山青翠欲滴的风水林环绕,是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围龙屋建筑,围屋平面呈矩形与半椭圆形状,整体布局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凸显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礼制和等级观念。

大田世居倒座外墙上开有三门,正大门上嵌青石门额,镌刻“大田世居”。门前有宽阔矩形禾坪,两侧建有带封火墙的伸手屋。围屋四角设有角楼,角楼有三层,均为镬耳山墙青瓦顶,棱形叠涩下作有造型生动的花鸟灰塑。大田世居三堂中路瓜柱、枪墩、挑梁、屏风门等作有精美雕刻,围屋整体古朴素雅。后围龙则为弧形平面布局,有利于安全防御,相传因时局动荡等因素,后围龙只建成了“斗廊式”单元房墙体及平面格局。

如同其他客家围屋一样,融合了客家人的智慧与融合的建筑理念,大田世居的建造在时代背景下兼具有自己的特色。厅堂中的壁画勾勒出前人当时生活图景,画作又与梁柱相映,而梁柱明显具有潮州特色,花鸟图案繁复是高浮雕的工艺技法,这是当时只有富贵大户人家才能请得起潮州工匠的杰作。厅堂外,牌楼、伸手屋、角楼均有马头风火山墙,这种只出现在徽派、赣派建筑的装饰,如果选择的角度合适,高低起伏呈现“万马奔腾”的动感。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张一兵长年专注于历史建筑研究,至今他还记得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接触大田世居时的情景。那是一个接近于傍晚的时刻,见证百年沧桑的大田世居砖墙斑驳,周围草木茂盛,也就在那个夕阳西下的时刻,夕阳余晖穿过一人多高的草丛,不规则地洒在大田世居的青石黛瓦上。张一兵觉得,那是大田世居最引人入胜的时刻。时至今日,再次走进大田,故地重游就像重新翻看一本多年前的旧书,再品一品,又有新的感悟发现。

“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角度,大田世居体现了‘合’。”张一兵讲道,从时间来看,大田世居兼具了晚清、民国等时期建筑装饰特色;而从空间的角度,大田世居则融合了徽派建筑、潮州雕刻、广府等地域建筑特色,而从平面的角度来看,深圳地区椭圆形布局的围龙屋并不多,前月池后围龙,椭圆形布局遵循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概念,寓意“天人合一”。

家风家训:

传承家国情怀谱写红色之歌

忠与孝、家与国,源盛陈氏族人一直秉承先祖的家风;即使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家国大义为先,为后人谱写出一段可歌的红色记忆。

义门陈氏自始祖陈旺开基以来,建书堂、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他们创造了聚族而居、击鼓传餐、百犬同槽、孝义传世、耕读传家、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观。

“源盛陈氏始祖自兴宁迁至归善县定居龙岗时,也把这样的家风和义门精神一起带了过来,并传承发扬。”深圳市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原副馆长孙骞曾走访调查收集源盛陈氏历史:“他们团结一致、遵纪守法,曾经200多人同住大田世居和睦相处,世代忠厚,从无作奸犯科之人。”

龙岗源盛陈氏以义门陈世家“忠孝为本、耕读传家”为根本,尊崇《家法三十三条》《家范十二则》《家训十六条》代代相传。江州义门陈氏是出名的崇文重教,而在源盛陈氏大田世居,仍能感受到这种耕读传家的精神。大田世居中堂两边的花厅,自建好之后便用于开设私塾,陈氏族人不分男女均须读书识字。直至今日,走进当年的私塾教室,“图书满壁”和“翰墨飘香”的牌匾仍清晰可见。

多年后,陈氏的耕读精神已不再局限于宅院之中。1950年解放初期,陈小锋的父亲陈育光在大田世居内第一时间开设“扫盲夜校”,让源盛村及周边村落的村民有了识字算数的机会。参加工作后,陈小锋也接过了父亲的衣钵,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诲人不倦。

陈氏先辈尊崇“忠孝之风,家国之义”,家国情怀代代相传。如今,龙岗墟大新街一侧,一栋二层的骑楼久经时间的洗礼已是斑驳破旧。但这栋南洋风格的建筑却是近代源盛陈氏家国之义的见证。上世纪40年代中期,正值解放战争中期,那时的大新街是龙岗墟镇中最为洋气的一条街。陈小锋的大伯陈谷如、二伯陈锡朋和父亲陈育光在此经营着一家“裕丰号”米店。据记载,裕丰号米店的开设受令于东纵一支二团团长李群芳,作为掩护承担秘密情报联络站之用。“米店为东纵游击队输送情报、粮食,用买卖营收从敌人手中买来枪支弹药送给东纵游击队。”陈小锋说。

在经营米店的几年间,东纵游击队还根据大田世居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宅院内便于藏匿的特点,决定在大田世居陈谷如家中设立游击队伤员秘密疗伤站。兄弟三人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把伤员一批批接回大田世居,照顾伤员在家中隐蔽、疗伤。当时,东纵一支队二团游击队副队长曾容受枪伤期间,曾在此疗伤半个月之久,康复后重返前线。

历经岁月风霜,砖墙斑驳,但大田世居的红色记忆却不会被后人忘记。1998年7月,陈谷如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一支二团纪念章、陈锡朋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老战士称号;2015年9月,陈锡朋再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枚,并获得嘉奖。

寻根之旅:

重修族谱为后人记住乡愁

即便是少小离家,直至白发苍苍的游子归乡的一刻,“血脉血亲”四字令人体味至深。同样,这也是族谱的意义,某一个特定的时刻,传于后人,便是传承家族精神。

按照约定,每年的10月初都是源盛陈氏族人回乡祭祖的日子。2019年的国庆节,大田世居又一次迎来了族人的相聚。这一次,旅居马来西亚、大溪地、美国夏威夷等地的50多位陈氏海外游子也一同归来。尽管已是满头白发、皮肤褶皱,甚至行动不便,站在大田世居下,他们仍是源盛陈氏的后辈,带着儿孙不远万里回家,只为一解心中名叫“乡愁”的夙愿。

年过七旬的陈福强老人便是其中一位。5岁时他跟随父母离开祖屋迁居大溪地,如今,跨越了半个太平洋后带着儿子一起再次回到记忆中的故乡。再次走进大田世居,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陈福强已是银丝如雪,一股浓烈的乡愁不禁涌上心头。

按照辈分来算,陈福强是陈小锋的堂哥,而祭祖的聚会却是兄弟俩有生以来第一次见面。血脉相连、手足情深,虽然之前只是听说,通过网络相连却未曾谋面,但在祖屋相见时,兄弟俩红了眼眶,相拥的一刻也是陈氏族人血浓于水的亲情时刻。“现在想起来,真的是情不自禁。”陈小锋说。

这样感人的场面在陈氏祭祖的过程中并不少见,但陈育钧还是百感交集。作为大田世居客家文化中心会长,为了办好家族的重要活动,为之付出了不少努力。2018年的春节,通过多方联系,陈育钧等陈氏后人远赴马来西亚“寻亲”。在与龙岗相距近2000公里的沙巴,陈育钧找到了多位源盛陈氏的后人。彼此不曾见面,相距千里,却能用“客语”交流,特别是讲起大田世居,竟然也存放着相同的记忆。那是陈育钧第一次体会到“乡音无改鬓毛衰”。

事实上,近年来源盛陈氏族人也一直在寻根的路上。“特别是重修族谱之事已是全族人的共同愿望。”自2012年起,陈小锋便开始着手重修族谱的工作。期间,沿着数百年前陈氏先祖南迁的路线,他一路北上两赴兴宁,再到江西德安,沿途所见都是“义门精神”的传扬。直至2018年初,历经6年的走访调查,源盛陈氏族谱终于修好面世,精装成册后,他特别寄给了迁居海外的陈氏族人。“陈氏的精神需要传承,我们有责任让后人记住根在什么地方。”陈小锋说。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古代名人资讯

义门世家:永定下坪村,一门十博士

2023-4-3 21:06:43

资讯

义门陈故事之“击鼓传餐”

2023-4-7 8:22:1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