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正能量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感谢你走进我的美篇,了解一代枭雄陈永谅(陈官保)的历史,首先我们来了解陈友谅的家庭成员:
祖父:谢千一,后入赘陈家,改姓陈。
祖母:陈氏
父亲:陈普才,降明后封承恩侯,洪武五年(1372)徙滁阳
兄弟:弟:陈友仁,在鄱阳湖战死,明初追封康山王。
弟:陈友贵,在鄱阳湖战死。
兄:陈友当,降明后封归仁伯。
兄:陈友直,降明后封怀恩伯。
妻妾: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朱元璋军所俘)。
子嗣:
太子陈善:被朱元璋军所俘
陈理:降明后封归德候。
陈友谅概述: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今仙桃)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陈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
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太平,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大汉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
元年至正23年(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太子陈善儿被擒,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身亡,年仅四十四岁。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侵夜挟持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同年冬天,朱元璋率兵亲征武昌,
至正24年(1364年)2月,朱元璋再次亲征武昌。陈理的丞相张必先从岳州前来救援,暂住洪山,朱元璋的部将常遇春击败并擒获他,将他绑在城中示众,张必先是名骁将,在军中号称泼张,深得重任,他被擒之后,城中将士惊慌失措,许多人因此想投降朱元璋,朱元璋便派遣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入城,前去招降陈理,陈理于是投降,大汉政权灭亡。
陈友谅少时读书,略通文义,膂力过人,闲习武艺。他曾任县里的小吏,但这并非他的目标。
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陈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
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随即又称平章政事。
1358年(至正十八年),陈友谅率军攻陷安庆。四月,破龙兴路(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五月,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今江西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抚州。八月,破建昌路(今江西南城)。九月,破赣州。十一月,破汀州。1359(至正十九年)三月,破衢州、襄阳路。十月,遣部将王奉国攻信州(今江西上饶)。
陈友谅建汉称帝:
当时,长江以南只有陈友谅部最强。朱元璋攻取太平府(今安徽马鞍山)后,与他为邻。陈友谅攻陷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军前去攻打陈友谅,夺取池州。赵普胜是有名的骁将,号称“双刀赵”。开始与俞通海等驻扎巢湖,一起归附朱元璋,后来叛归徐寿辉。这时他正为陈友谅驻守安庆,多次引兵争夺池州、太平,到处抢掠。朱元璋为此担忧不已,于是引诱赵普胜的食客,让他潜入陈友谅军中去离间赵普胜。赵普胜没有发觉,见到陈友谅的使者总是诉说自己的功劳,觉得自己有恩于陈,脸上露出悻悻的表情。陈友谅由此怀恨心中,怀疑他要背叛自己。
1359年(至正十九年),陈友谅以会师为名,从江州突然来到安庆,赵普胜在雁汊以烧羊迎接,当他刚一登船,陈友谅便马上杀了他。徐寿辉想迁都龙兴,陈友谅不同意。
1360年(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仍然决定迁都龙兴,仓促从汉阳出发,临时驻扎江州。
江州是陈友谅管辖之地,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然后将徐寿辉迎入城中,马上紧闭城门,将徐寿辉所部全部消灭。随即以江州为都,挟奉徐寿辉居于此地,而陈友谅则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四月挟持徐寿辉自枞阳攻克池州,随后张德胜的援军收复了池州。五月,进攻太平。但太平城坚不可拔,于是陈友谅军便利用大型船只靠近西南城墙,士兵们顺着船尾爬过矮墙进入城内,攻克太平城,杀守将花云。
此后,陈友谅便愈加骄狂。陈友谅部进驻采石矶后,他派遣部将假装到徐寿辉面前陈述事情,趁机安排壮士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一死,陈友谅便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都是以前的旧官。陈友谅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风大雨,群臣们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贺,没能按礼仪行事。
大战朱元璋:
陈友谅性情强硬而多疑,喜欢以权术控制部下。他已自称皇帝,而且尽占江西、湖广之地,便自恃兵力强大,想向东攻取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担心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在刘基的建议下,遣胡大海直取广信府(今江西上饶)断其后路,又设计命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他,让他迅速赶来。陈友谅果然率水师东下,到达江东桥,呼叫康茂才,无人答应,才知道自己被骗了。双方战于龙湾(今江苏南京城郊),陈友谅大败,因为潮落,船被搁浅,死者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得坐小船逃走。冯国胜率五路大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陈友谅于采石矶。于是陈友谅放弃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军乘胜攻取安庆,陈友谅的部将于光、欧普祥都缴械投降。第二年,陈友谅派部将张定边再次攻陷安庆。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亲自率军讨伐,俞通海、赵德胜大破陈友谅水军于安庆,长驱直入抵达江州。陈友谅战败,连夜携妻带子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州,乘胜攻占蕲州,又攻占安庆。他的部将吴宏以饶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龙兴投降。
战死鄱阳湖:
陈友谅眼见其疆土日益减少,十分愤怒,于是制造了数百艘楼船。这些船均高数丈,用丹漆粉饰,每艘船都有三层,设有走马棚,船上船下人语之声互不相闻,橹箱都用铁裹住。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率大军六十万,船载家属百官,尽发精锐进攻南昌,飞梯冲车,百路并进。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郑愈坚守南昌三个月,朱元璋亲自率军前去援救,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将到,便撤除对南昌的包围,向东出鄱阳湖,与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陈友谅集合巨舰,以连锁为阵。朱元璋军不能仰攻,连战三日,损兵折将,渐感不支。但是不久,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船只,其弟陈友仁等都被烧死。陈友仁号称五王,智勇双全,他死后,陈友谅为之丧气。在这场战斗中,朱元璋船虽小,却轻便易行;陈友谅虽是巨舰,却不能进退自如,故而战败。
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陈友谅便与其将士约定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知道后,下令将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第二天再战,从早晨到中午,陈友谅军大败。陈友谅想退保革奚山,但朱元璋已预先扼住湖口,拦截其退路。
在坚持数日之后,陈友谅与众将商量摆脱困境的对策。右金吾将军说:“既然出湖困难,我们就应当焚船登陆,直奔湖的南岸以图再举。”左金吾将军说:“这是向敌人示弱,他们利用步骑追赶我军。进退之间我们将失去自己的地盘,大势也将去也。”陈友谅不能作出决定,既而说道:“右金吾将军所言有理。”左金吾将军因其意见未被采纳,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将军知悉后,也率部投降。陈友谅处境更加困难。
于是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两封信,信的内容大致如下:“我想与你约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却盘算失误,企图加害于我。我军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龙兴十一郡,你还不悔过,重新挑起战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被葬身于火海。你即便侥幸生还,但也应当取消帝号,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将会丧家灭姓,到那时就悔之晚矣。”陈友谅收到信后怒不可遏,不予回信。时间一久,陈友谅军中粮食渐绝,只得突围冲出湖口。朱元璋的将领们从上游加以拦截,双方大战于泾江口,汉军且战且走,但日落之时仍未能摆脱。陈友谅当时从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却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陈友谅当即死去。顿时,陈友谅军土崩瓦解,太子陈善儿被擒,太尉张定边趁夜挟持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陈友谅生前生活奢侈,曾经制造了一张镂金床,做工非常精巧,宫中其他器物也是一样。他死后,江西行省将镂金床献给朱元璋,朱元璋感叹道:“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便壶有什么不同呢?”然后下令有关官员将它熔掉。
张定边等护陈理返回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陈理至应天,元璋封为归德候。数年之后,朱元璋出于“安全感”,将其送往高丽定居,“平安无事”。
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被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
中国古代最神奇励志的奋斗史,莫过于朱元璋做皇帝。
穷到赤条条的放牛娃,吃够人间无数悲欢离合血泪,一步一个坑的咬牙拼搏,竟真一路青云直上,黑马般从这乱世呼啸而起,狂飙突进的横扫南北,最后傲然君临天下,如此神奇奋斗,几百年间无数后人回望个中精彩纷呈,无不叹为观止,心向往之。
但其实早在朱元璋开创大明之前,也就是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左右,挣扎在这场天下大乱中的有识之士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坚信:这场穷草根强硬逆袭开创新王朝的神迹,显然就要上演。
但缔造奇迹的热门人选,却并非正窝在应天府装孙子的朱元璋,却是另一位正在采石五通庙风光登基的强悍枭雄:汉帝国皇帝陈友谅。
中国历代的乱世枭雄争天下,好比江湖上的顶级高手对决,基本都是分属不同武功流派,期间的对决博弈,放出的大招更是各异。
但作为元末农民战争中最不死不休的死敌,朱元璋与陈友谅,却堪称中国古代争天下史上最特殊的一对儿,无论是身份背景,成长经历,还有性格脾气做事套路,相似度远超同门师兄弟,若非有画像流传,真疑似是双胞胎。
比起朱元璋的苦出身,陈友谅也很悲惨,甚至可以说更惨,朱元璋最惨也是没钱,他却是更没尊严:湖广沔阳的渔民家庭,父亲老谢是个寄人篱下的上门女婿,本就是农民里专吃白眼的一类,干的更是打鱼的营生,在当时更是加倍没尊严。平日都常被种地农民瞧不起,走路都捂鼻子远远躲。以句寒碜话说,放牛娃朱元璋瞧见他,心里都会感到特有优越感,特安慰。
人生的奋斗,俩人更极像,同样是趁天下大乱投身红巾军,从底层小人物干起,很快在这炮火连天的生死年代里如鱼得水,更都是心狠手辣的猛兽类型,且陈友谅獠牙露得更早,亲手灭掉了老领导徐寿辉,坐上了东路红巾系的头把交椅。麾下文武一干英才,更公认能与朱元璋的爱将徐达常遇春们扳扳手腕。
而且和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一样,心硬手狠的他,也在乱世里爱民如子。多年如一日实行仁政安抚百姓,治下的湖广地区,是当时出名民心安乐经济富庶的乐土,也因此长期受拥戴,哪怕他最后兵败身死,却依然得到湖广百姓的虔诚哀悼敬重。其坟墓今天仍在长江大桥下,几百年里香火不断。
而他那支出名强悍的军队,更以纪律优良著称,不但极少奸淫掳掠,良好风纪远扬,更信仰坚定无比,各个相信弥勒下凡拯救众生,所过之处除了保卫民众就是热心传教。公认南中国最威武文明的铁军。
最让陈友谅腰杆子硬的是:他的实力比朱元璋强得多。手握近百万精锐军队,更有稳固的湖广大后方支撑。军队技术装备全球领先,最后投入鄱阳湖决战的巨型战船,那能造上下三层甲板上跑马的巨无霸战舰技术,堪称独步天下,后来更被明朝照单全收,才有了半世纪后横跨亚非大洋的郑和无敌舰队。
相比之下,风格近似的朱元璋,当时局面就差得多。虽说“高筑墙广积粮”好多年,可毕竟人口地盘还是小,鄱阳湖决战时,翻箱倒柜的凑家当,才拼凑起二十万大军,更多是些风貌袖珍的小船。对上陈友谅的无敌舰队,真好似小孩童挑战大壮汉。
这就好比俩家都是苦出身草根老板创建的公司,做事风格和业务特点惊人相似,但一家老板心肠更硬手段更狠,账下资金硬件实力更极其雄厚,同去争一个大项目,谁能中标?
但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双方生死相搏的鄱阳湖决战上,让当时全天下大跌眼镜的冷门真爆发了:陈友谅和他的六十万铁军,居然不可思议的一败再败,战船被烧成渣,出名强硬的陈友谅更中箭而死。这个强大一时的汉帝国,终于兵败如山倒,把辛苦经营的家业,全数奉送给朱元璋和未来的明王朝,做了一份最丰厚的嫁妆!
后世很多学者说起结果,都常感叹这真好像小朋友打翻大壮汉,朱元璋运气太好。可看过过程,就知道不是运气的事。
高手过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陈友谅输给朱元璋的,恰是生活中看来,两样不起眼的小问题。
第一个问题,叫取舍!
说这个问题,就要从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的摊牌决战说起。
当时陈友谅拍案而起,动员六十万精锐大军,悍然发动了对朱元璋的总攻。兵锋所指第一站,就是朱元璋的重镇南昌。而后整整三个月时间,上演了元末战争史上著名的南昌保卫战:动用潮水般精锐前仆后继猛攻,拼上了火铳火箭火炮投石机等一切当时大杀器,却遭到朱元璋亲侄儿朱文正的强硬抵抗,死拼硬打三个月,硬是牛皮糖一般把陈友谅的六十万王牌死死拖住,八十五天不得前进一步!
这场攻守双方奇招迭出,新兴火药武器动用到暴烈的经典城池保卫战,却敲响了威风八面的陈友谅,痛失天下的第一声丧钟!
因为当陈友谅霸气十足的站在巨舰帅台上,威武发布攻打南昌的命令时,他已经荒唐的错过了一个黄金机会:本可以摧枯拉朽迅速消灭死仇朱元璋,甚至趁热打铁一统南中国的良机。
当时的朱元璋,真个叫流年不利,就在陈友谅气势汹汹打上门前,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红巾军小明王,竟也在安丰被另一枭雄张士诚追打。对朱元璋来说,这块当时要命的招牌,万万倒不得,所以只能亲带精锐去救,却又“偏巧”陈友谅打上门。真个是左支右拙,焦头烂额。
最困难的时候,朱元璋惨到什么境地?能用的兵马,基本都拉去救小明王了,长江沿线的主要坚城,各个兵力空虚。有些地方实在人不够,都拉上一群农民换上军服站城头上凑数。如果陈友谅当机立断,一路顺江东下,那就真应了三国杜预灭吴时的那句豪言:今兵威已震,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可这即将上演的激动人心场面,却随着陈友谅攻南昌的一声令下,立刻成了泡影。
因为这眼前的南昌,有太多陈友谅要打的理由!
当时的南昌,叫做洪都,位于陈友谅与朱元璋地盘的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更经过朱元璋的常年苦心经营,储备了大批粮草物资。赤地千里的战线上,俨然一块流油的肥肉。
而在陈友谅眼里,饶是南昌城高池深,军队精锐,可以自己空前的阵仗,六十万兵甲鲜亮杀气腾腾的强悍军队,高度堪比南昌城墙的强悍巨无霸战舰,那就是一张吞噬一切的血盆大口,咬下这座肥肉岂不轻松?
这就好比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眼看就有一个美好的前景机会在眼前,伸手就可以抓住,却要让你以舍掉手中财物的代价来换取,怎么办?
陈友谅的做法,却好比足球场上荒唐一幕:明明对手重大失误,已经形成单刀空门,踢准一脚就得分。反而是不紧不慢,耐心原地玩二过二配合,直到人家回防成功,为时已晚!
但对陈友谅来说,这错误很正常。
因为陈友谅这一辈子,眼睛里只有取,没有舍。 看见的就是自己的,相信自己的手既多有长,多少东西都手拿把攥,于是放心大胆,一口咬去,谁知这表面肥肉的南昌,却是个结结实实的硬骨头,生生啃不动!
这场啃城大战,足足持续了近三个月,期间陈友谅无数次接近城池,甚至一度攻入城内,却都被决死抵抗的南昌军民硬打出来。气的陈友谅抓狂跳脚,甚至滥杀兵将泄愤,猛砸真金白银犒赏,声东击西的兵法花招,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却一样头破血流。
同一个问题上,朱元璋比陈友谅高明多少?
鄱阳湖大战九年后,也就是洪武三年(1371年),已经败退漠北的北元王朝,给在中原立足的朱元璋一次最凶暴反击:元朝最后一位战神扩敦帖木儿巧妙筹谋,重兵围困明朝西北重镇兰州,拼上精锐围点打援设包围圈,就等着明军精锐上钩。
这等于把当年陈友谅的问题,变花样扔给朱元璋:如何取舍?
朱元璋的选择,却是出乎意料的大方:严令各路部队不许救援兰州,而是绕道定西出击,逼扩敦帖木儿回援。 这办法往好听说,是化被动为主动。但难听点说,就是拿着兰州下注。连大臣李善长都小心吐槽:万一丢了兰州咋办?
朱元璋大手一挥:再打回来!
于是苦心设伏的扩敦帖木儿,反被明军牵着鼻子走,在定西大决战中一败涂地,十万精锐尽灭,赔光了元朝反攻中原的最后家底。比起一个南昌都舍不得的陈友谅,俩人高下立判!
一位伟人保卫延安时的名言: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其实这八十五天里,陈友谅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完全可以不必抓狂:分出一部分兵力,把南昌城团团围困,不让他们找麻烦,然后大部队顺江东下,朱元璋苦心经营的江山,乃至未来雄踞亚洲大陆的明王朝,都极大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
但不肯舍,也就注定无法取,舍不得南昌的陈友谅,终于在最接近破城的一刻,等来了朱元璋匆匆赶来的二十万大军,不但仓皇撤退,还白白崩掉了大牙。
更严重后果是,南昌大战的惨烈现场,立刻激起了朱元璋三军爆满的士气,全都嗷嗷叫着要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玩命,决战还没打,就先替朱元璋做好了战前动员。
着眼全局懂得取舍,亦是朱元璋的人生妙笔,却是陈友谅一辈子没懂的道理。
取舍这问题,只是害陈友谅错过了黄金取胜机会,但接下来这问题,才结结实实要了陈友谅的命:缺乏领袖应具有的逆境下的冷静。慌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却是打天下的枭雄们,都忌讳的脾气。任何一次枭雄过招,赢到最后的,从刘邦到李世民,都是冷静到最后的人物。这个道理,地球人都懂,但任何时候能做到,却是极难的。最难的情况是,能否在遭遇挫折,甚至眼前凶险一片的情景下,依然保持一颗冷静的心,耐心找出哪怕一丝光明的胜利机会。
朱元璋在这条上,公认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高水准人物,最精彩的一次冷静演出,正是拿陈友谅当人肉背景: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首次进攻羽翼未丰的朱元璋,人还没打上门,就把朱元璋麾下一群文臣武将吓趴,主流声音都是唱衰,嚷嚷着干脆打不过投降算了,没准还能在汉帝国谋个一官半职。满场悲观声,几乎把朱元璋喊崩溃。
但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下,朱元璋以一双锐眼,犀利捕捉到一次不是机会的机会,苦心设伏兵背水一战,终于重创陈友谅,给自己赢来金子一般的喘息机会,把和陈友谅的生死大决战,硬是推迟了三年。同样一个问题上,陈友谅在鄱阳湖之战前,也一度公认出名的冷静。
最早在黄蓬起义时,他很冷静,加入红巾军后南征北战,打了无数胜仗,都是出名的冷静,杀掉老领导邹普胜与徐寿辉时,也是快刀斩乱麻般的冷静。
但和朱元璋的一大区别是,他所有的冷静,几乎都是顺风仗,从来没有遇到过朱元璋那种濒临崩溃绝地的考验,而鄱阳湖决战,才是陈友谅真正的大考验。
双方鄱阳湖开打后,船小人少的朱元璋,发挥自家机动力优势,巧妙耍的陈友谅团团转。扛住了陈友谅头三天的猛攻后,竟还反过手偷袭,烧掉了陈友谅不少战船,连挫了陈友谅几阵,打得陈友谅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胜利的天平,终于开始向朱元璋倾斜。
这时的陈友谅,军队伤亡过半,士气严重低落。
但是!他并没有彻底失去胜利的希望。
当时他的手中,不但依然握有数十万军队,而且背靠湖广大地,战争支持潜力极大。哪怕是突破朱元璋封锁全身而退,这场较量也依然没到见输赢的时候。
但就在这样的挫折面前,陈友谅一直极度自豪的冷静,第一次颠覆了。面对不利的战局还对面嚣张招摇的朱元璋,渚溪边上的陈友谅,在极度羞怒之下,终于丧失了理智, 竟然做出了一件惨绝人寰的事情:把已经被俘的朱元璋兵将们,全部五花大绑,就地处决!
如果说南昌大战,陈友谅已经为朱元璋做了一次战前动员的话,那么这一下,他彻底给这个死对头打了鸡血: 同样师劳兵疲的明军,精神力量再度爆发到顶——被俘就是死路一条!跟陈友谅拼了!
一样是冲天的愤怒,血红眼睛的朱元璋,面对着陈友谅的疯狂杀戮,却是咬碎钢牙,听着部下的喊杀声,一字一句发出一个极度冷静的命令: 俘虏来的陈友谅军将士兵,全都好吃好喝,有伤的治伤有病的瞧病,愿意留下的欢迎,愿意走的欢送发路费。
虽然这以后,双方还要相持近三十天,但以这极度不冷静的慌乱,和惨无人道的屠杀,陈友谅亲手关上了自己通向胜利的大门。
这以后的三十天,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三十天,更是陈友谅众叛亲离的三十天,他的庞大军队似消融的冰山一般,在朱元璋的眼前一天天融化。
不再有高昂的士气和坚定的信仰,不再有血战朱元璋的决心,相反却都是人心惶惶争相逃命。
先是三两个人偷偷跑,而后竟然是成群结队,将领带着士兵跑,就这样似开闸的洪水般,直到陈友谅眼看成了光杆司令,才仓皇的带着残兵逃跑,更被怒火喷烧的明军一路追杀,终于在泾江口悲惨中箭,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
所有的转折点,都是败退渚溪后,陈友谅那一瞬间失去理智的爆发,那一个不冷静的致命的战略决策。面对愤怒绝望甚至仇恨,朱元璋以最冷静的回答,笑纳了陈友谅失去礼智的大礼:成群结队的精兵,富庶繁荣的湖广大地。从此笑傲中原,一统天下。
后世很多人复盘朱元璋的这一战,大多津津乐道他的幸运:在准备火攻陈友谅的时候,等到了最盼望的风向,有了火烧战船的震撼一幕。
但哪怕换一个时间地点,水战换成陆战,陈友谅注定会是失败,只因这看似毫厘的差距。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公元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领10万水军,越过朱元璋军队占据的安徽贵池,先后拿下太平、采石。
没想到,由于求战心切、骄傲轻敌,之前那么牛逼的陈友谅,竟然未能识破朱元璋的诱敌深入之计。
需要说明的是,陈友谅的军队不仅数量大大多于朱元璋,其战舰也是巨舰,而朱元璋的小船与之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船大既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最大的坏处是行动不便,尤其是在狭窄的水道,而在这样的水道,小船的优势,明显大于巨舰。
新河(今南京城西南),就是这样一条水道。
诱使陈军从开阔的大江进入狭窄的新河之前,朱元璋先是命令各路人马,在各处要地设伏,为其准备了一个大口袋,朱元璋本人,则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
然后朱元璋把康茂才叫来,老康,该你出场了。
老康名叫康茂才,与陈友谅一样,之前都是拿元朝工资的,后来降了朱元璋,而且和陈友谅还是好盆友。
朱元璋要他做的很简单:给陈友谅写一封,信中说,友谅啊,好久不见了,其实我早就想见你,早就想和你一起干,之前投了朱元璋,那是没办法,我在那旮旯过得并不好,时刻想念咱们之前在一起的好时光,如此机会来了,让我做你的内应吧,咱们里应外合,把姓朱的干掉,咱们会合的地方,就定在江东桥吧,以“老康”为暗号,到时候你叫声“老康”就行了。
接到康茂才的信,陈友谅竟然毫不怀疑有诈,率领大军就出发了。
陈友谅是1360年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抵达大胜港的,来到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他依约连叫几声“老康”,谁知无人应答,陈友谅这才明白,该死的老康忽悠了他。
天真的小陈同志,看来“除了自己谁也别信”这句古话,你不记得了。
朱元璋立即下达进攻命令,顿时伏兵四起,水陆夹攻,陈军遭此突然袭击,顿时大乱,争先恐后登舟而逃。
舟倒是登上去了,逃则逃不了了。
新河本就狭窄,又正值退潮,陈友谅那些巨舰更像是埋在土里的石头,动弹不得,陈军被杀死者不计其数,两万多人被俘。
陈友谅只得弃巨舰乘小舟,慌忙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
此战陈军仅遗弃的巨舰,就达100多艘。
朱元璋来了个乘胜追击,顺势夺回安庆、太平,攻占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
应天之战失败后,陈友谅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又趁机不断向西发展,仅用一年时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抚州等十多个州,收编洪都(今南昌)水军后,又接连攻下瑞州、吉安、临江,来了个实力和控制区双大增。
1363年二月,之前一直很老实的张士诚以为小明王好欺负,派兵围攻其最后的据点安丰。
安丰可不能落到陈友谅手里,因为它是应天的屏障,安丰一丢,应天有可能不保。
接到小明王的求援信,朱元璋立即率兵救援,给了陈友谅趁火打劫的机会,集中60万水陆大军围攻洪都。
位于赣江下游的洪都是个军事要地,千万不能丢,守军拼死固守,洪都一个多月坚如磐石。
那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一系列情报送到他案头:江水日益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已干涸,不利于陈军巨舰行动;陈军缺粮,士卒饿死不少。
彻底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就这样“从天而降”。
而这时候的陈友谅,变成了十足的傻叉,啃了一个多月未能拿下洪都,应该知道这块骨头不好啃,再啃下去也是徒然,但他却决定继续啃下去。
他这一犯傻,正中朱元璋下怀,他命令洪都守军继续坚守,最好再坚持一个月,同时命令围困庐州的徐达:老徐你别围庐州了,赶紧回师,咱们去干票大的!
徐达率军回到应天,朱元璋亲率20万水军,到洪都去捞大鱼。
陈友谅第一时间撤了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集中力量迎战朱元璋。
在位于鄱阳湖内的康郎山,两军遭遇了。
与之前一样,陈友谅的战船依然是巨舰,布了个一字长蛇阵,长达几十里,“望之如山”,阵仗之大,足以把胆小者吓尿。
朱元璋则把自己的舰船分为20队,全都配上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以及弓弩等等。
按照朱元璋的命令,各队接近敌舰后,首先朝对方发射火器,然后用弓弩招呼。
第二天,第三天,连续两天,朱元璋采用这种战术,对陈军不断发动猛攻,仅在头一天,陈军的巨型战舰就被火炮干掉20多艘,被杀的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朱军也有不小伤亡。
朱元璋见无法取胜,亲自率水军出战,采纳部将郭兴建议,决定火攻。
耐心等到黄昏时分,终于吹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挑选的勇士,早就准备好了,他们驾驶7艘装满火药柴薪的渔船,径直冲向敌舰,靠近后放火。
转眼之间,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化为灰烬,陈军死伤过半,大火还烧死了陈友谅两个兄弟,以及大将陈普略。
对峙了一个多月,形势逐渐对陈军不利之际,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势不妙投降了朱元璋,导致军心动摇,陈友谅一怒之下,杀了抓到的朱军俘虏。
朱元璋则相反,全部送还对方的俘虏,给了陈军这样一个感觉:你看人家老大多好,咱们老大,简直坏透了!
被困湖中一个多月后,陈友谅扛不住了,决定冒死突围。
朱元璋早料到他有这一着,已经把军队移到江西湖口,等他自投罗网。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突围开始了,他选择的突围地点,是南湖嘴。
开始倒还顺利,朱军仿佛人间蒸发了,谁知刚到湖口,朱军就四面八方冒了出来,上来就是猛攻。
此路不通,陈友谅便拐了个弯,改走泾江,傅友德的伏兵,早就在那里等得不耐烦了,陈友谅的船队一到,正好给他们“解闷”,他们驾驶轻舟左冲右突,同时弓箭伺候,陈友谅的船队,顿时成了诸葛亮借箭的草船。
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焦虑不已的陈友谅刚将脑袋伸出,指挥反击,突然一支流矢飞来,“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
老大挂了,群龙无首,那些残兵败将,一下就完蛋了。
陈友谅虽然完蛋了,但他的老巢武昌,还有儿子陈理。
朱元璋是第二年二月攻下武昌的,陈理投降,陈友谅之前的地盘,统统归了朱元璋。
鄱阳湖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凡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势一方,基本上都有轻敌思想,而这,也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元朝末年,豪杰并起,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在角逐天下中最具代表性。陈友谅一度实力强大,大有吞并天下之气,然而为何称帝四年后便被实力并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消灭?穿过那些泛黄的历史资料来看,陈友谅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成败到底是因为什么?
陈友谅父亲陈普才,打鱼为业。 “幼歧嶷,比长,膂力过人,优于武艺” ,他还“略通文义”, “曾为县小吏” ,但“非其好” ,因此在1351年 ,当和尚彭莹玉、铁工邹普胜推寿辉为主,“举红巾为号” ,在蕲州高擎反元义旗,发动起义时,陈友谅“慨往从之” ,参加了起义队伍,投身于起义军大将倪文俊部下, “为文俊簿书掾” 他们“摧富益贫”, “大掠富民家” ,得到穷苦农民的热烈拥护,“皆群起趋之” , “众辄数万,皆短衣草屡,齿木为耙,削竹为枪,截绯帛为旧袄,弥野皆赤” ,起义军发展神速,声势十分浩大。
以此可知,陈友谅是底层出身,且能够知道天下即将大乱,审时度势及时投入到大潮之中的人。在不断的战争历练下,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直接指挥了安庆战役,人称“自军兴以来,元疆吏中以褚不哈守淮安,余阙守安庆为最著” ,防守严,攻打就异常艰苦,在安庆外围战中陈友谅三败三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攻下了安庆城。负隅顽抗的元守将余阙“引刀自刭”。安庆之战是一场硬战,战斗之激烈是元末农民战争中所罕见,陈友谅在这次战役中能败不馁,终于取得了胜利,消灭了红巾军最凶悍的死敌余阙,真不愧为反元战场上勇猛的雄杰。
攻陷安庆后,陈友谅又率军 “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全普庵撒里及总管哈海赤死之”,年底取汀州路,次年又打下了信州路,元“守臣廉访副使伯颜不花力战死之”,随即又略衢州,攻陷襄阳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陈友谅驰骋于战场上,夺城略地,赢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占有安徽、江西、福建、湖广等大片地区,“几天下半”。“当是时, 江以南惟友谅兵最强” ,一时之间陈友谅成为江南地区反元的主力军,大有并吞八荒之势。
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他从朱元璋手中攻取了太平,进驻采石矶后,自以为时机已到,使人挟铁挝击杀傀儡徐寿辉,自为帝, 国号“汉”,建元“大义”,独树一帜,卷入了元末群雄兼并战争,与朱朱元璋开始了剧烈的角逐天下。然而陈友谅接下来的表现表明他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尽管陈友谅是“优于武艺”的猛将,但勇有余而智不足,在斗争策略上,朱元璋始终是计高一筹,处于主动地位。陈友谅则完全为人所制。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最了解陈友谅的莫过于他的敌手朱元璋。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也就是在陈友谅败亡后半年,陈友谅的儿子投降朱元璋,朝见时朱元璋不无感慨地给众臣分析了陈友谅失败的原因:“陈氏之败,非无勇将健卒,由其上下骄矜,法令纵驰,不能坚忍,恃众寡谋,故至于此” , “举措一失,逐致土崩” 。这个分析确是精当透彻,切中要害。权术、智谋这一切正是朱元璋比陈友谅高明得多的方面。
这就是得天下一大半的陈友谅为何会迅速输给朱元璋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朱元璋亲自给出的答案。
义门陈起源于唐朝开年19年,公元731年,到宋朝嘉佑7年公元1062年,奉旨分家,历经3331年,共计15代不分家。义门陈始祖陈阔因访友来到庐山,见此山川秀丽,景色宜人,于是决定从河南举家徒居九江。唐太和6年,公元832年,义门陈始祖陈阔的孙子陈旺带着一家四代迁居江州蒲塘场太平乡永清常理,今徳州东桥镇义门村,唐憘宗在光啟年左右御笔赠义门陈匾额,
从陈友谅传奇可知,陈友谅从未率兵进驻吉安青原富滩古富,陈友谅中箭身亡后,陈友谅的儿子陈理也被擒,朱元璋为备丫后患再将陈理送往高丽,所以传说有关陈友谅扎兵古富城岭、筑砌城墙及嵩华山上九九八十一个藏兵洞也只是个神奇的传说,而传说中的陈友谅深挖八角井将萧姓斩尽杀绝那更是个很深的迷团或天方夜谭的故事。
我远字辈,长沙颖川堂,听父辈口传,记得旧谱(除四旧时被烧了)十二个字辈:天开元皇 大启星辉 远光业策,都是根据父辈口音记下来的,有可能会有误,不知道能否找到同宗同源之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