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赞誉的“陈氏定理”

20世纪60至70年代,蜗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数学家陈景润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呢?1742年,数学家哥德巴赫给大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出了两大猜想,一个猜想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2个素数之和;第二个猜想是,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是3个素数之和。欧拉给哥德巴赫回信说,他相信两个猜想是对的,但是,他不能证明。

18世纪、19世纪的许多数学家研究过“哥德巴赫猜想”,但都没能作出证明,到了1900年,数学家希尔伯特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著名演说中,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为19世纪最重要的未能解决的数学难题之一,留给20世纪的数学家们解决。然而,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很艰难的,192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数学家朗道十分无奈地说:用现今的数学方法,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力不可及的。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成为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一个关于他忘我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景润边走路边思考,有一次他碰到了路旁的大树,连忙道歉,可对方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到的是一棵白杨树。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有数学家给他写信:“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1978年1月出版的第一期《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作家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其文是以散文诗的文笔体式,记述了青年数学家陈景润的科研历程。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下,陈景润以中国人的身份第一个在全世界证明出了“1+2”的数值结果,成为国际数学史上的丰碑。文章一经问世,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立即引起了极其热烈的反响,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各地报纸、广播电台纷纷全文转载和连续广播,全国各地各界的读者中,喜欢和不喜欢文学的,都找来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有的人甚至能够背诵出来。《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打破了当时的社会沉闷,陈景润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消息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1979年初,陈景润应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沃尔夫博士的盛情邀请出访美国。那里丰富的数学研究资料和信息,使精通英语的陈景润犹如进入神话中的“太阳岛”,他没有去任何地方游玩,整天泡在书房、办公室、图书馆。为了节省时间,陈景润买了一大桶牛奶、整箱面条和鸡蛋。他每天的伙食就是:牛奶煮面条加鸡蛋。四个月之后,陈景润飞回北京。面对到机场采访的中外记者,陈景润宣布:把在美国做研究工作节省下来的7500美元,全部捐献给国家。陈景润是认真的,回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他就把一本存折交给了单位。钱以活期形式存在美国的花旗银行,随时可以取用。7500美元,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是陈景润靠吃面条节省下来的!它凝聚着陈景润的一腔心血,更凝聚着陈景润对祖国的赤子情怀。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00个改革开放精彩瞬间》)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世界与大马陈氏宗亲总会乡亲 组团拜访北霹雳陈氏宗祠

2024-11-25 21:11:47

资讯

广西玉林陈氏家族概述

2024-11-26 13:17: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