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凤县城西5公里的古城岭凤鸣岗西北隅,有一个以陈姓聚族而居的村庄——陈家村,因“世居商州老君河畔”,当地人俗称老君川陈氏家族。陈氏是江西义门陈的后裔,自北宋宋仁宗七年奉旨分庄,由江西析居山右(山西),明初由山西迁居商州老君川,历经数百年的繁衍发展,“子姓蕃昌而有严隆之势,宗支绵远而有洋溢之形”,在义门陈氏“家崇孝悌之风,门尚敦睦之义”的感召下,建书堂、立家法、睦宗族、净争讼、知礼仪、忠国家,尤其是有清一代,一门曾出三进士、四举人、多个贡生。清末民初,陈氏已成为商州东乡龙驹寨最大的家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家村也成为丹凤县境内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睦团结的村庄之一。到目前,老君川陈氏已传承至二十一世。
国有法,家有规。老君川陈氏家训是陈姓祖先留给后世子孙为人处事、做人正己的准则,是历代陈氏族人垂训子孙及家庭教育的行为规范。陈氏家族的兴衰与其家训、家规的制定和严谨的家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据族谱残片记载和家族口口相传,最早的陈氏家训在明末已经制定,勒石于陈氏宗祠上殿(位于今丹凤龙驹寨陈家村七组橡子岭南坡之阴)的东西两厢墙壁,崇祯十六年农历十月初四(1643年),“祖庙失于兵燹”,家谱家训损毁。清顺治初年,陈氏长门六世祖陈良诰(字继华)“收拾残片,召集各门主事,访闻故老,重加釐订”,名曰《陈氏家训》,立石于献殿内侧,开启了陈氏家族规范教育子弟的先河。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孟夏,长门八世祖陈珂(号东园)根据时事变化,修编家训,名曰《东园陈氏家训》。康乾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陈姓族人特别是三门一族人丁骤增,纷纷从陈家村沿老君沟播迁至麻池、叶碾、黄冈、页岭、鱼岭、庵地、麻山、大石、蔡川一带开枝散叶。随着家族崛起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懒惰逸散的思想也在族中有所滋生,为强化门宗管理,整饬家族事务,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长门十世祖陈慕楷(字子渠,号牙山)在原《东园陈氏家训》的基础上,修漏订讹,删繁就简,命为《老君川陈氏家训》。
诗礼传家牌匾
《老君川陈氏家训》由10则构成,是一部完整的家族管理和修身立德规范,是随着陈氏家族的崛起、壮大、发展逐步形成、充实和完善的。整部家训的核心思想是忠孝仁义,体现了“耕读传家”的本质与内涵,在内容上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思想,训导家族成员孝顺重亲、团结和睦、读书求进、明德修身、禁绝非为,形成良好家风传承后代。其基本内容大约分为10方面,俗称“陈门十训”:一曰敦孝悌,要求“为子弟者要知孝,当体父母生我之恩情,要知悌,当思长上待我之友爱,奉养无违隅坐徐行,恭让而不懈”;二曰睦宗族,要敬祖宗,族人之间要团结和睦,对鳏寡孤独要悉心照顾,三曰勤本业,要“耕田保本,各勤乃业”,“苟恶劳而好逸,必舍正而趋邪。失业则渐至丧心,损人究未能利己也。吾宗弟子,宜知所从”;四曰崇节俭,“不节则嗟,惟俭乃足”,“谨其出以慎入,既可养廉;酌其馀以济人,又足种德”;五曰和兄弟,要“思手足之义”,不能“重资财而丧友爱,自剪其枝叶”,“吾宗子弟,如有以弟犯兄,以兄凌弟者,即经族长处责”;六曰训子弟,要求宗族子弟要励志好学,读书求进,“凡宗族子弟均当以读书为上,毋志温饱而自隘远猷,毋侈浮华而不务实用。即或赋质不齐,亦须为之谋成,断不可溺于姑息,听其放浪形骸”,“教子读书,须趁光阴,不可太迟。顽子切勿诿以家道艰难,逐渐往荒误子弟而不教也。凡我族人,共体此意”,才能“格致诚正,以立其体,齐治均平,以致其用”;七曰慎交友,要求宗族弟子结交正直高尚的贤德之人,不结交放浪形骸的朋友;八曰戒争讼,“居家戒争讼。凡是非之来,退一步,让三分,自然少事”;九曰遵法律,不做“一切不法之事”;十曰禁非为,“人生斯世须趋正道,始为正人。毋游手好闲,而失本业;毋博弈饮酒,以废居诸;毋身陷不法,以身罹于刑章;毋肆态胡行,而见憎于乡党。修其身,安其分,勤其业”。“以上所训十则,举其大略,愿我族人常以履薄临深而共相规戒也”,“若有败德、堕行、犯奸等者,轻则祠堂罚跪,重则杖笞,不拘长幼,每犯必惩,绝不姑恕”。
义门家风门楼
从《老君川陈氏家训》可以看出,其百年兴旺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以耕读为保家之本,特别是把重视教育和读书受教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耕读结合,以学兴家。尤其是康乾时期,刻苦攻读在整个家族蔚然成风,读书成为最浓郁的家族风气,耕读成为整个家族振兴的重要途径。陈氏一族以祖祠东厢房为依托,创办橡峰学馆,“延明师,课诸子”,开义学,宗族子弟和孙、贺两姓孩童在此受教,一时人文蔚起,弦歌不绝,“陈家村八景”之一的“旧家书声”就由此而来。二是以勤俭为持家之道,将“勤补拙,俭养廉”镂雕于祠堂明檐窗户下,昭示后人以勤治家,以俭持家。三是将贵和持正作为兴家之辅,将遵守社会规则作为日常行为的规范要求,始终强调修身正己,涵养品德,进而为整个家族在老君河流域和龙驹寨赢得了良好声誉,为家族的和睦和宗族延续夯实了基础。整部家训,集中闪现着修齐治平、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儒家理念,贯穿着敬宗睦族、忠孝仁悌的伦常教育,体现了敦伦立品、克己修己的人格塑造,经过百代沉积,对维系陈氏家族的兴旺昌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社会教化及公序良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老君川陈氏家训》的影响下,陈氏一族各门各派根据门宗特点,制定了许多家规家训。陈氏长门陈珂以“居处必恭,执事必敬,视远惟明,听德惟聪”20字作为家规,告诫后人日常起居要态度端庄,担任工作要谨慎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心诚恳;要达到耳聪目明的境界,就必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宽阔胸襟,开阔视野,远大目标,明察秋毫,同时还要虚心求教,诚心求道,勤奋学习,永不懈怠。陈氏二门敦善堂陈锡光从《国语》和《汉书》中凝练出“和德致祥”作为家训,教育子孙只有谦和低调、行善积德,才能家门兴旺,福泽绵长。陈氏二门好善堂陈锡庆从《论语季氏》中汲取智慧,以“诗礼传家”作为家训,教导子孙“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把诗和礼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才能家门昌盛,瓜瓞绵绵。陈氏二门明善堂以“敦本崇实”作为堂训,教育后代子孙要崇尚根本,注重实际,踏踏实实做事,切莫华而不实,夸夸其谈。二门十四世陈维廉以《中庸》里的“致中和”作为庭训,要求后人要修德正己,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达到不偏不倚、致远、中正、和谐的境界。陈氏三门忠孝堂、四维堂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其门宗家规,告诫子孙要“知节、守道、廉洁、知耻”,做到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枉从。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正是由于老君川陈氏一族百年来特别重视教化的作用,在严格的家族教育和醇厚的儒家文化熏陶下,在历代祖先的功勋激励和言传身教下,家族子弟身负光耀门楣的家族使命,恪守家规家训,在为官为政、治学钻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逐渐在老君河流域形成了独具一格、气质鲜明的家风文化,时人皆谓“陈家人家好人家”。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陈氏家族繁衍二十多代,正是得益于其祖先用家训家规构建起来的耕读传家、诗礼继世的优良家风,同时也源于整个家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传承和坚守,对我们今天治家教子、立身处世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