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树繁花”寻觅家谱里的“三万里”

 

观众打卡家谱文化展。本文图片由四川省图书馆提供

《黄氏族谱》建中公谱系图。

稿抄本家谱。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清代人熊国珍由楚入蜀,迁至四川遂宁芶家场,聚族而居,一段筚路蓝缕的家族史由此扎根发芽。如今,这段平凡人家的家族史可以从“宝树繁花——巴蜀家谱文化展”上展出的四川遂宁《熊氏族谱》中寻觅。
当前,由国家图书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指导,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联合主办,思绥草堂协办的“宝树繁花——巴蜀家谱文化展”正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展览对巴蜀家风家教文化、少数民族家谱、巴蜀特色家谱等进行展出,在川渝地区尚属首次。
一本本家谱,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在蜀地扎根繁衍的故事,也收录着巴蜀移民迁徙的时代特征。一张张泛黄的纸页,将后人对祖先的绵长思念化作家谱里的三五行,让人们知来路、见自己。

A
一本而连万枝
家谱里的“家族记忆档案”
  “这是一次打破成见的展览。”成都读者杨艳花了两个小时观看“宝树繁花——巴蜀家谱文化展”。在此之前,她对家谱的认识,仅停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名字上,“但实际上,家谱的内容很丰富。”展览里,《黄氏族谱》建中公谱系图让她印象深刻,一棵类似参天大树的树形里,上下父子之间用“垂线”纵贯,左右兄弟之间用“横线”相连,这是家谱的体例之一——苏谱,其呈现倒向的树形,寓一本而连万枝之意。
四川省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人员师蒙丽介绍,“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和苏洵均出生于四川,且热衷于修谱。欧阳修从司马迁《史记》的“表谱”形式得到启发,首创《欧阳氏谱图》;而苏洵则在欧阳氏的基础上改进创修《苏氏族谱》。由此开创苏谱与欧谱之体例,后世各家修谱多有推崇。
二谱的体例形式均为世系和世表相结合的“独图式表谱”。在内容上均以“谱系”为主线,以“牒注”为辅助,构成谱与牒的组合体;在排列上从上至下按“高曾祖父子”依次布局,从右及左由兄及弟不断延续。
“区别在于欧谱是‘世代分格’,即每世每人都占有一格,将人物的世系和世表组合于一格之内。”她解释,苏谱是“垂珠体”,取消了欧谱每人一格的形式,而是上下父子之间用“垂线”纵贯,左右兄弟之间用“横线”相连,形成以一个页面为一张大图表。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世谱等,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记录家族的世系繁衍、迁徙发展、婚姻仕宦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历史图籍,堪称家族的百科全书,是百姓的“家族记忆档案”。宏观来看,绵亘数千年的中国家谱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介绍,本次展览以家谱古籍展陈为主,以“家”为切入点,通过“谱牒生辉”“巴风蜀韵”“名人谱萃”“民族一家”“皇族玉牒”“稀见姓氏”“祖堂家影”七个部分,对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收藏的近90部古籍、6件挂图进行展出。其中包括四川省图书馆藏巴蜀移民家谱、稀有姓氏家谱、稿抄本家谱、名人家谱,重庆市图书馆藏移民家谱、续修家谱,国家图书馆藏少数民族家谱、皇族玉牒,思绥草堂藏祖堂挂图等重要展品。
在古代,家谱意义重大。师蒙丽介绍,宋代以前,家谱以官修为主,主要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宋代以降,私家修谱日渐兴盛,家谱的编纂主要转为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到了明代,家谱体例臻于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后世家谱基本格局。清代及民国,中国家谱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卷帙之浩繁,堪称中国家谱发展的高峰时期。
按照中国传统惯例,修编家谱一般是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目前所知,族谱中续修最多者有20余修。”师蒙丽补充,因天灾、人祸诸等不虞,时有中断者,能全部完整保留下来绝少,多已成断简残帙,甚至散佚无寻。

B
移民文化入家谱
交姓家谱里的川人情谊
  陈子昂曾云:“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
移民迁徙,是四川历史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早在远古时期,岷江上游河谷的先民,用足迹推进着人类开发成都平原的历史,来自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人群,与川西高原本地原住民在一次次迁徙中融合,共同创造了早期的古蜀文明。
这种迁徙交流,古今接续,共塑巴蜀之地。自先秦时期开始,巴蜀地区便不断大量吸引外来移民,每逢战乱,便有大批移民避难入川。明清时期,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开始了“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从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出发,众多家庭携家带口进入四川谋生。
这些移民历史,也被记录在数不清的故旧家谱之中,成为绝大多数四川人的集体记忆。
此次展出的《陈氏族谱》,纂修于民国年间,记载了四川成都陈氏始祖陈元佐,原江西人,在元天历年间迁居广东兴宁。始迁祖陈华英,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携眷入蜀,居成都,而后子孙繁衍,至族谱落成时已十世有余。
有意思的是,陈氏族谱“用白话文来写古事实”,记载其先祖“在粤东因着天旱和地方糜烂的缘故”而领族众到四川来。该谱历时三年完成,详细记载了本支系先祖多次辗转迁居的路线,并绘制迁徙地图。族谱两册内封“陈氏族谱”,书名分别由时任交通部总务司司长陈国钧、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题字并钤印。
在这些带着迁移印记的家谱里,川人重情重义的品性也彰显无遗。比如四川双流《张卢族谱》,是族谱中稀有的交姓之谱,它记录下这样一段暖人的情谊:双流张卢氏始祖为明末张继祖和其子成鼎,于清康熙年间迁四川双流。明末张氏阖门殉节,张继祖好友卢应先闻之,携其幼子远遁,抚养成人,更名卢成鼎,这就是张卢交姓的来源。谱中除卢成鼎外,子孙仍改回张姓。不过,张氏子孙没有忘记张卢交姓的往事,因此用“张卢”为谱名。谱中还收录了《双流县志》关于张卢交姓的实录。

C
兼容并蓄
用家谱注解何以巴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自中原、湖广等地的移民在这里安家立业,汉、藏、彝、羌等众多民族在这里交融汇聚,灿烂悠久的巴蜀古国文化、兼容并蓄的中原文化、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个性鲜明的移民文化,共同谱写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川家谱受上述诸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独具地域特色。比如,因为始祖多是在清初才迁入四川,所以现存的巴蜀家谱多是清道光以后修撰的,年代较近;有不少家谱直接称作“蜀谱”,强调地域性;由于入川的历史相对较短,宗族人口相对较少,使得巴蜀家谱中记载的世系较短,大多数在10册以内。但巴蜀家谱记载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有关于先祖迁居创业过程的叙写、关于女性祖先的传记、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地方社会的记录等等,这都是其他地区家谱所少见的。
四川成都《钟氏族谱》《钟氏续修族谱》《钟氏重修族谱》这三部族谱,是四川现存少有的世系较长的家谱。它勾勒出一个家族几代人的迁徙发展史,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迁。
四川成都钟氏始迁祖钟汝明,原广东惠州人,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迁蜀,置产业于成都西麻糖壩,家族于此繁衍发展。钟氏族谱始修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于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刊刻完成,后经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两次递修。
三部族谱里不仅详细记载了家族繁衍的世系脉络、成员简况,也记述了家族发展的故事,从始迁祖创业的艰辛,家族经历战乱的苦难,再到进入民国后家族新的变化。细细读来,生出巴蜀味《百年孤独》之感。
综观现存巴蜀家谱,还有不少精美的手抄本家谱、稀有姓氏家谱、少数民族家谱等,不仅见证了巴蜀丰富多彩的家谱文化,也为四川的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修家谱需要耗费人力和财力。对于财力不太雄厚的家族,手抄本则成为首选。比如,四川德阳《林氏族谱》,由清代林贲元等纂修,为清抄本,同时又具有刻本版式。和其他家谱不一样的是,这件家谱事先印制朱色版框、栏格、牌记、插图等样式,再手写抄录族谱文字内容。如今,翻阅来看,其家谱体例完善,内容全备,并印制墓图、先祖画像等插图。其墨色饱满,字迹秀丽工整,不失为民间一种节约高效的修谱方式。
此次展出的还有若干生僻罕见姓氏家谱,如别、闵、亢、茹、门、漆、钮、劳、补、於、仲、晏、蓝等姓,观者可一览生僻罕见姓氏风貌。比如展出的四川犍为《牟氏宗谱》,始祖牟天运,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于明洪武年间迁四川乐山犍为县。该藏本收录始祖至九世承字辈子孙世系源流。犍为牟氏一族重科举读书,《牟氏应试科条》有16条奖励得入文武科者的条文,如“文武生入乡试者奖茶钱二千四百文”。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为多,在百家姓中排第488位。

D
名人家谱
浩瀚家谱文献中鲜亮的家国特色
  自古以来,“天府之国”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如文翁、司马相如、扬雄等,更有众多文化世家,他们以经史百家之说传家,以孝悌忠义为修身立德之本,睦族亲邻、行善乡里,倡节俭、重执业,形成了“忠义爱国、耕读传家、清正廉洁、孝亲敬长”的巴蜀家风。
在这次展览中,名人家谱熠熠生辉。宋代,有眉山苏氏家族以持正立节、诗书传家,造就了苏洵、苏轼、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山《苏氏族谱》,“三苏”不仅以极高的文学造诣著名于世,且道德情操同样为人所赞扬。苏洵育子,要求读书正业、兄友弟恭。如今,人们可以在《苏氏族谱》中看见:“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这份穿越岁月洪流的家训,将苏洵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体现无疑。
明代,新都杨氏家族的“四重”“四足”家风成就了以杨春、杨廷和、杨慎为代表的“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民国年间纂修的新都《杨氏家谱》,展示了新都杨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如“四重”:“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教育子孙敦睦人伦,立业兴家。再如杨慎所作“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要知足常乐,节俭持家。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是优良的家风环境,使杨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
师蒙丽介绍,一些文化名人也会受人之邀,为其他家族所修族谱撰写谱序,这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十分常见。这些名人所修家谱及所撰序跋,是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源,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家族记忆,为丰富灿烂的家谱文化增加了别样魅力。
如今,人们透过纸页,窥家谱,究过往,这些泛黄的历史,像是一束光,将平凡的家族故事串联成脉,穿越历史洪流,照进现实……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深山藏“金盆”——探访灵田金盆村

2023-8-17 8:21:06

资讯

车桥先锋·义门家风”党建品牌

2023-8-22 9:40: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