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大理白族:一看照壁,便知姓氏

大理以悠久古老的历史文化文明于世,以建筑艺术独特风韵驰名中外,青瓦白墙,绿树红花在这里自成一体,相得益彰。“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似乎已成了大理白族民族建筑的代名词,它传承了南诏大理国的历史和文明、融合了多元文化,具有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区域性文化。“青瓦白墙坡屋顶,门楼照壁小院落”、“家家屋前有照壁,户户院内有繁花”,这是所有到过大理的天南海北游客对大理的第一映象,大理“景以地胜,地以人胜”,被誉为人文荟萃的“文献名邦”。
自古以来大理白族十分注重建筑的审美艺术和人文精神,无处不在诠释“人知乐礼”的文化启蒙,将地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使“汉传文化本土化”,在风格上注重房前照壁和门庭的建筑,与大理的田园风光交辉相映,形成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的艺术风格,大理白族照壁在建筑上强调整体和谐,它由对称的高低错落滴水组合而成。
大理白族民居的照壁一般分为“独脚照壁”和“三滴水照壁“两种。“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壁,不分段,壁顶为民殿式、为什宦之家选用。“三滴水照壁”将横长而平整的壁面分成三段,左右两边对称,中间一段较宽且高出两边,形似牌坊,当地百姓多采用这种,其宽度等于院子的宽度,中断的高度与耳房檐口相对,左右两段的高度与耳房下重檐的“封火墙”等齐。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重视装饰,庑殿式青瓦白墙,四角出檐上翘,檐口墙上饰以彩画、书法等,彩画以墨彩为主色调,多为松、竹、梅、兰以及山水等图案,照壁中间配有题字。照壁题字非常讲究意境和内容,是最富有浓厚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之一,它内容涵盖广阔,文化底蕴十足,诗情画意浓厚,种类题材繁多,浓缩了大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闪烁着大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的神韵。
白族照壁文化构筑,自古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建立住融于景、景融于文化理念。充分考虑居住的功能性、空间的利用,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布局的融合、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古朴与典雅的融合,构建人文教育环境,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大理照壁独具匠心的构造,秀美含蕴,人文理念,气魄之雄伟,数千年来为人们所赞叹,所欣赏,照壁虽小却名闻天下,诗情画意,令人遐思,在白族文化中独树一帜。
大理白族自古尚学,崇尚礼节,家风谨严,讲究诗礼传家,追溯大理照壁文化,它既传承了南诏大理国的历史和文明,又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他们非常讲究住宅大门和照壁的建筑方位与修饰,仅从照壁上的题字,你就知道这户人家的姓氏,从大门的修建及门匾上,你就略知房屋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照壁题字,讲究文化蕴味,诗情画意浓厚,题字内容一般为四字或一字,饰以泥塑、花草、彩画等,也随名门望族、姓氏及房屋的座向、地理位置而有别,最具代表的有:引述典故,表述居主姓氏类,尤其以这类题字居多。如:杨姓人家照壁一般题“清河世家”、“风鹤家声”、“四知家风”“情由传家”、“清白人家”、“关西世第”或“清白传家”等等,其中“清白传家”出自东汉时期杨震的故事。杨震,自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候。杨震是东汉著名学者,明经博学,诸儒称“关西夫子”。他的“四知”故事,名扬中外,妇孺皆知。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今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长蔬食步行,后转涿州太守,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生产,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精神世人称颂,有“关西孔子”之美誉,“清白传家”成了后世杨姓人家教育后代的光辉典范,也借此表达他们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
大理白族自古人才济济,才人辈出,有名相、名将、名儒、名僧、名士、名商、名列史乘,为启迪后学。董姓人家照壁一般题有“南诏宰辅”四个字。宰辅是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宰,在先秦血缘氏族社会中最初为掌管家务的总管。《韩非子•说难》云:“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扰不能无役以进,如此其汙也。”春秋时期家就是国,家臣就是国家官员,所以“宰”就成为官吏的通称,如冢宰、内宰、里宰等等。其中“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为六卿之一,相当于后代的宰相,冢宰又被称为“太宰”简称“宰”。辅:“辅助、扶助”之义,后称为相,做官称。《吕氏春秋•举难》称:“相也者,百官之长也。”从以上可以看出,董氏门宗南诏时期有官臣至宰相,十九世纪末,喜洲商帮成为了拥有248家坐商、200余家行商的滇西第一大商帮,董澄农就是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致富不忘乡里,大力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修建医院、学校、图书馆,捐款赈灾,支援抗战,为振兴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大理董姓后人因董氏一门人才辈出,因此以“南诏宰辅”光耀门第,以示后人。“九隆后裔”也是董姓声名,相传,哀牢山远古时住着一位叫沙壹的妇人,在河边捉鱼时无意中触及到一块沉木而怀孕,相继生下十个儿子。后来沉木化身巨龙,向沙壹问询儿子门的下落,稍大的九个儿子被老龙吓跑了,唯有最小的儿子没有离开,并背着老龙坐着,老龙用舌舔过儿子的背部,按沙壹所说,“背” 叫“九”,“ 坐”叫“隆”,把小的儿子取名叫“九隆”。九隆长大后聪明过人,被部落推举做王。按明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故墓士董公墓志铭》言:董氏为九隆后裔,是南诏九大名姓之一,因此,董姓后人也以“九隆后裔” 彰显家族之声名。

“百忍家风”是张姓人家教育后人的家风,源于唐代有个叫张公艺的人,九代同堂、家业兴旺,在外人看来,他自己身体健康长寿,家庭儿孙满堂,可谓为多福之人。当时皇帝唐高宗知道后,便到他家取经,问他如何能做到九代同堂,张公艺面对唐高宗默不作声、取出纸墨写了一百个“忍”字送给高宗,百忍图便由此而来,张姓也将“忍”字作为家风代代相传。《张氏家谱》也成为“百忍家谱”,有些地方还称之为“百忍堂”。张姓人家照壁题字,还有“金鉴家风”的典故出自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张九龄任宰相时天下仰重,群贤依赖,所著文章冠绝大江南北,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之经验,张洞察秋毫,事理明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甚为赏识,御鉴赐为《千秋金鉴》,为治国铭言。
“三槐流芳”、“三槐及第”、“瑞雪三槐”为王姓之家倍感自豪的典故。宋真宗时,王祐为兵部侍朗,屡立战功,但他“直道不容于时”,因此未能升到相位,可王祐却很自信地说:“我当不了宰相,子孙一定能当上”。他在开封建造府第时,亲手在厅堂前种下三棵槐树,并题屋名为“三槐堂”,取《周礼》“三公面三槐”之意,后来宋真宗起用了他儿子为相长达十二年之久,他的孙子王素也事仁宗三十余年,王家从此成了世代显宦之家,“三槐”也成王家代姓之词。
李姓家族中的“青莲遗风”、“紫气东来”说的是老子李耳,周朝末年,李耳骑青牛由东至西出幽谷关,守关将领尹喜见老子李耳周围有紫气环绕,心想此人非凡人,于是热情接待李耳,由于尹喜的热情,态度恭谦,老子就把千言《道德经》传授给了尹喜。李姓还有“道德传家”、 源自唐代诗仙李白的“ 太白遗风”、“ 诗酒流芳”。
周姓“濂溪世第”中的“濂溪”,出至北宋理学创始者周敦颐,世居濂溪之上,自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绛帐家声”中的“绛帐”是东汉大儒马融讲学所布置设施,马融,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人,马融为人“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后汉书》说他“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只要哪一家照壁上题有“绛帐家声”,那么这一家主人姓马就无疑了。
“水部家声”是何姓堂号。三桂堂即宋朝何造子及孙子何修辅,曾孙何格费,三代借中进士,遂有三桂堂。水部堂:南朝官尚书水部郎何逊,能文尚书,著有《何水部集》;南齐余杭令为官清廉,不受礼仪的何敬叔;与士卒同甘共苦,擅揣边情,令敌胆寒,深沉有智略的宋代建武节度使何继筠。这就是“何”姓“水部家声”的由来了。何氏家族堂号还有“庐江世德”“ 庐江千秋”、“ 东海家声”。
“琴鹤家声”中的“琴鹤”是宋朝人赵抃的心爱器物。赵抃,字请献,北宋会稽人,送神宗时侍御史。二十七中进士,他宦海沉浮45年,先后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四川梓州、益州转运史、成都知府等,官至参政知事。赵抃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被誉为“铁面御史”,赵抃为官刚正不阿,被誉为“铁面御史”,平时生活中赵抃情趣高雅,家中存有一张雷氏名琴,养有一只仙鹤、一只白龟,颐享天年。他无论外出访友,还是公务在身,他都把三件宝物随身携带,左右不离。赵抃一生简朴清廉,平时随身无金无银,无论外出访友,还是公务,他都只有一琴一鹤相随,形影不离不弃。赵抃常以座佑铭“良田万顷,日进二升;大厦千间,夜卧八尺”勉励自己,他的后代子孙为颂扬他的为官俭约,从简轻车的美德,因此,“琴鹤家声”、“琴鹤家风”、“琴鹤之声”也就题在了赵姓人家的照壁上。

刘姓家族的“禄阁流光”典故出自刘向的故事。刘向,西汉人,字子政,初为谏议大夫,宜帝招名儒俊材。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博学通经。无名氏《三辅黄图•阁》记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表黎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与说开辟前事,出天文地理书授之。”刘向一生著作颇丰,有《洪范五行传》、《列仙传》、《列女传》、《说苑》、《新序》等等。
“宝树流芳”、“风声鹤唳”是谢姓家族的堂号。谢氏家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 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谢石是谢安三弟,谢玄是谢安的侄儿。谢家三杰在中国军事史上,曾以少胜多,威风称雄一方。三人仅东晋帅兵八万,战败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秦军丢盔弃甲,闻谢溃逃。成语“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皆出自此。称淝水之战,功在一族。后来东晋朝廷为表彰谢家功臣,谢家叔侄寓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上虞县)建豪宅,谢安致仕归第,以山水自娱,许久不朝,帝心思慕。适值炎炎夏日,晋帝乘舆幸安宅,距宅府数步,停舆憩于榕树下,凉爽宜人,百倍精神,帝问左右:“此树谁家所种?”左右以谢种,帝赞:“是谢宅之宝树也,朕若得之,可卜长生。”
“理学传家”( 罗姓家族)源自罗从彦。罗从彦(字仲素),著名的豫章先生,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为萧山令时,从彦徒步往学。闻河南洛阳程颢、程颐之学,即“鬻田裹粮,往洛见伊川”。罗从彦得杨、程真传,后又传门人李侗,再传朱熹,大开理学门户,他治学严谨清苦,著有《遵尧录》,主张“士立身要以名节忠义为本”,恪守忠厚正直之道,在理学方面出类拔萃。朱熹言:“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者,惟仲素一人而已。”苏东坡在《罗氏说谱赞》中有“理学真儒,后先继续”之句,明朝杨士奇在《罗氏族谱序》云:“宋元而下,数百年间,有以勋业垂天让,有以仕宦名海内,有以理学闻名。”“理学传家” 便以颂扬罗氏显祖业绩风范。
“紫阳世泽”、“考亭家声” 是朱姓家照壁题字。“紫阳世泽” 典故出自朱熹(公元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别号紫阳,江西婺源人,绍兴进士,宋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拜徽国公。他从二程学说发展为完整的理学体系,为理学之集大成者。曾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授五十余载,弟子众多,四方仰慕。其学派称为“程朱学派”, 朱熹一生著作甚多,对后人影响甚广。“考亭家声” 典故出自朱熹侨居之地的考亭。
“三省传家”是曾姓家族的题字。典故出自曾参的故事,《论语•学而篇》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诗礼传家”是孔姓家族的名望,源于孔子教子诗礼。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三千弟子。他的学生陈亢常怀疑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教育有特殊內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夫子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教导?”伯鱼回答:“没有,父亲常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人把孔子教育儿子的方法称为“诗礼传家”。
“紫荆传芳”、“ 荆花荣茂” 是田姓家族题字。典故出自田氏三兄弟的故事,隋朝时期的田真、田广、田庆,三兄弟重情重义,在分家产时,堂前有棵紫荆树,各分三片,晓即憔悴,于是三兄弟还原不分,紫荆复茂开花。从此,兄弟之间情深手足,和睦友善深受世人称赞。
“苏湖世第”、“ 淮海家声” 是胡姓家族的堂号。“苏湖世第” 出自胡瑗事迹。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宋代著名教育家,宋代理学先驱。史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胡瑗比宋代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故于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匾。而“淮海家声”典源于胡质,胡威事迹。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候,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为人而著。胡威,胡质之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故胡姓门楣、照壁题有“淮海家声”。
“文范遗风”、“义门传家” 是陈姓家族照壁题字。“文范遗风” 典出自陈实故事,陈实,字仲弓,后汉颖川许县人,有志好学,少有奇才。初为亭长,再迁除大邱长。以德清静,百姓以安。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为掾属,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文称其“善诱善导,仁而爱人”、“ 交不谄上,爱不渎下”、“陈君绝世超伦”。卒,谥为文范先生,故题“文范遗风”。“义门传家” 出自陈氏第七十世旺公事迹,陈氏族史记载:“旺公,字天相,宋仁宗天圣四年赐封晋国公,后迁江州德安太平乡儒教里艾草坪,为义门始祖。”陈旺及富传奇人物,他“以孝悌治家,撰家规,建书院,聚众三千余人,居同五百余载,历十九世奉旨分家,以十二排行,分析二百五十一庄。”从此陈氏遍布大江南北,朝廷旌其为“义门”,有御赐诗曰:“金銮宴罢月如银,环佩锵锵出凤阁。且问江南谁第一,咸言惟有义门陈。”
“汾阳世泽”指郭氏家族。唐代威名盖世大将军郭子义,他统帅大军,英勇善战,历时三载,征战无数,平定了安史之乱,使唐朝转危为安,国威大振,为唐立下了旷世功勋,唐王加封他为“代国公”、“汾阳郡王”, 唐德宗尊其为“尚父”。
“江夏世家”、“春申遗风”、“叔度高风”、“山谷腾辉”、“东观流徽”是黄姓宗族的声名。“江夏世家”出自夏黄氏宗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人誉称为“江夏黄氏,天下无双。”。“春申遗风”讲的是楚国名相黄歇风范,战国时期黄歇任楚国宰相近三十年,政绩卓越,封春申君,是战国著名的四君子之一,苏东坡称春申曰:“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叔度高风”是指东汉黄宪,字叔度,《后汉书》称黄宪家境贫寒,却是一位有非凡才气的大才子,十四岁就被世人称之为师表,当朝宰相陈蕃称“若叔度在,我绝不敢先佩印绥矣!”儒学大师朱熹也盛赞曰:“黄宪言论风旨虽不尽见,然其气象温象,圭角晖焉,而见之者感于心,品其最高乎,使得圣人作之,当居颜氏之科矣。”。“山谷腾辉”却是出自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官至刑部侍郎。初时与张采、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称“天下四学士”, 书法自成一家, 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称“北宋四大家”。“东观流徽” 典故出自东汉黄香,黄香出身官宦世家,九岁丧母,为子及孝,当时的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门下孝子”,《 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少聪颖,博通经典,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召见,让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官拜尚书郎,升为械丞相,黄香被尊为江夏黄氏大始祖。
“延陵高风”是吴氏家族照壁题字。吴氏始祖是泰伯,即周太王的长子,而周太王想将家业传予三子季历,泰伯为逐父愿,与二弟仲雍两次出逃,从陕西岐山跑到江苏无锡一带,建立起氏族小国,并沿用第一次出逃时建立的国号“句吴”。当地的土著吴人仰慕泰伯兄弟的贤能,就归附于他,于是泰伯成为句吴的首领。泰伯直到去世无子嗣,二弟仲雍继其位且世代相袭,至周武王时,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国国君。孔子对泰伯的谦让十分敬佩,曾感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周章正式封吴之后,国势日强,至仲雍第十九代孙寿梦正式称王,寿梦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季札为人仁意礼让,最为贤能,为父兄所喜爱。寿梦想让位给季札,可季札象他先祖泰伯一样,执意推让,并远逃他乡,终身不受国位,吴王就将他封为“延陵”( 今江苏常州、江阴一带),称为延陵季子。
“知音遗范”、“ 墨渖流芳”、“越国流芳”钟姓家风典范。“知音遗范”典出钟子期的故事。钟子期,春秋时楚国人,精于音律。俞伯牙乃春秋著名琴师,二人不期相会,伯牙鼓琴一曲志在高山,子期听而知之,再一曲志在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绝弦破琴,终不复弹。“ 墨渖流芳”表的是钟繇。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国大傅,著名书法家,尤善于正、隶,与胡昭并师刘德升草书,世传“胡肥钟瘦”。赣南乡贤钟兆麟在《钟氏三修族谱》新序中称钟繇书法“飞鸿舞鹤,举世称为绝笔”,前叙钟绍京则是钟繇的第十五世孙,也是书法家,因书法而入仕,专门为朝廷题写宫殿门榜匾额。“墨渖流芳”源此。“ 越国流芳” 源自 钟绍京。钟绍京,唐代 兴国人(当时属赣县,后析出)曾是睿宗的宰相,中宗时任官苑总监,后辅佐唐玄宗铲除 韦皇后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组成的篡权集团,为其后唐室中兴立了大功,族谱云“平内难”即指此事。因此,钟绍京当即拜为 中书令,加 光禄大夫,封越国公。这种职务后世均称为宰相。据查考,钟绍京是江南的第一位宰相。“越国流芳”即颂扬钟绍京之风范。
“万石流芳”是指廖氏家族。典自宋朝廖刚。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 “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
“注礼名家”戴姓家族颂扬戴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所题的辞。是戴姓家族作为照壁建筑常见的装饰,是颂扬先人辉煌的功绩。
“梅鹤风标”是林姓家人功名后炫耀族人举业和仕途的照壁题字。“梅鹤风标”,典出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林逋(967-1028),字君复,浙江省奉化人。他一辈子不肯出来做官,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他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后人就叫他“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诗集》。他写的《山园小梅》一诗十分著名: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

“富春流芳”、“ 富春家声”严姓宗祠对联,天水世泽,富春家声。严家人把它作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以至千百年流传下来,演变成现今的照壁题字。
“楚尹遗风”是叶氏家族照壁题字。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青钱世泽”是金姓家族照壁题字。出自 青钱学士 出处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金匮是指《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人拆分所得。
“御史家声”、“松阳世德”、“绍兴衍庆”是余姓堂号。唐代于都人赖棐,字忱甫,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一说20岁)通晓九经及诸子百家。乾元年间中进士后,授官崇文馆校书郎,不任,退居田里,人称他住的地方为秘书里。御史家声:典出赖瑛。瑛,字世杰,江西广昌人,明朝名臣,永乐年进士,官御史,刚直坦正,体恤民意,遇事敢言,后官至参政。松阳世德:典出赖遇公。松阳郡,为赖姓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晋代赖光,光三世孙遇公,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绍兴衍庆:典出赖文俊。文俊,名风冈,字文俊,号布衣子,故世称赖布衣,江西定南人(籍贯不可考,存疑)。南宋地理学家,精通堪舆风水,留下许多神话般的传说,著有《绍兴大地八铃》等书。
“忠实家声”是指邱姓。丘岳,字山甫,号煦山,南宋名臣,文武全才,誓死报国。宋理宗御书“忠实”二大字以赐,封东海侯。梁代豫章内史丘促孚,字公信,吴兴乌程人。治为“天下第一”,皇帝赞其“忠实”。
“四杰才名”骆姓家族照壁题字。骆宾王,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开唐诗风气之先。幼为神童,有著名诗作《咏鹅》。其他三杰为:王勃、杨炯、卢照邻。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又有门匾 “三军韬略” :典出骆元光。元光,中亚伊朗人,中唐时名将,身材魁伟,有勇有谋,文韬武略。本姓安,父辈来长安经商,元光生、长于斯。安史之乱救驾有功,德宗赐名李元谅。
“凤衣文章”是谢氏家族照壁题字。南齐阳夏人谢超宗,著名诗人谢灵运之孙,好学有文辞,宋时任新安王国常侍。曾为新安王撰祭母诔文,皇上读后赞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成语“凤毛麟角”典出于此。又有门匾“宝树流芳”:典出谢玄。玄,系出东晋望族谢氏,宰相谢安之侄,东晋名将,字幼度。一日谢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译:子弟们为什么不喜欢过问政事,却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呢?)”别的子侄都不能回答。只有谢玄回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谢玄果为车骑将军。成语“谢家宝树”“芝兰玉树”即出于此。王勃《滕王阁序》中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句子。
“秘书世第”、“御史家声”、“上策家声”、“颖川家声”是赖姓照壁题字。赖氏家族的代表堂号。颍川是一个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古老的颍水,也称作颍河,发源于中岳嵩山,迤逦东下,流经河南登封、禹州、许昌、临颍、周口、颍上、阜阳汇入淮河,为淮河第一大支流。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颍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夏禹也建都于颍川。颍川因此成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代表姓氏颍川堂的代表姓氏主要有赖氏、陈氏、钟氏等。堂号对联虽然一些姓氏有着共同的堂号,但其对应的门联是有区别的。赖氏颍川堂的对联为“秘书世德,上策家声。”陈氏颍川堂的门联为“柳溪世德,循铎家声”。
“金陵世德,越国荣封”。赖氏,堂号颍川、松阳、西川、南康、河南、积善。堂联:松阳世德;颍水家声。秘书世第;积善家声。陈氏,堂号颍川、汝南、敦睦。堂联:东山世德;颍水家声。汝南世德;御史家声。柳溪源远;循铎声宏。钟氏,堂号颍川。堂联:颍川世泽;太傅家声。荥阳世泽,花县家声。晋阳世泽;长史家声。
“卧雪流芳”袁姓。说东汉时河南尚水人袁安,曾客居洛阳,恰值大雪,洛阳令巡行至他门前,见他关着门没有行迹,就命人扫雪入内,只见他僵卧在屋里,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亲友家串门,他说:“大雪天人们都在挨冻,不好去麻烦别人”。洛阳令便认定他是贤人而举为孝廉。明帝时,袁安历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
“平阳世第”饶姓的题字。平阳是饶姓的郡望之一。平阳郡,三国时魏国所置,望出饶姓后裔。又有门匾:“明经修行”–典出饶子仪。子仪,北宋经师,字元礼,江西临川人。经,专指儒家经典,下同。“经学隐士”–典出饶延年。延年,北宋学者,以经学著称,为陆九渊弟子,隐居不仕,轻财好义。
“亚圣之裔” 是孟氏家族的题字。出自孟子,孟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被后人尊为“亚圣” (孔子为“大圣人”)。其名华夏尽知,事迹略去。
“卿相三才”温姓后人的题字。相传唐初温彦宏、彦博、彦将三兄弟从小就被薛道衡断言皆有卿相之才。彦宏,隋代历官东学士、长安尉,唐高祖李渊时,专门掌管文翰,武德年间官至工部尚书。太宗时官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官至文林郎、幽州总管,太宗时官中书令(宰相),封虞国公。彦将,隋代官羽林骑尉、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三苏望族”是苏姓家人炫耀族人先祖题的字。典自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苏洵字明允,嘉祐年间,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著有《嘉祐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时任礼部员外郎。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官至礼部尚书。擅长诗、词、书、画四绝。苏辙,字子由,进士,历官尚书右丞(宰相),著有《栾城集》。父子三人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礼贤名高”是邓姓族人为纪念东汉邓训所题。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年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跟着他干。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宪校尉。又有门匾“云台世第”、“东汉家声”(指邓禹)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中兴时“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东汉建国元勋。拜太傅,封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谥元侯。邓禹为刘秀中兴汉室立下大功,是最早跟随光武帝南征北讨的将领之一。邓禹满门显贵,儿孙绕膝,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大家族。
大理照壁题字除姓氏堂号外,还彰显宅主的家世家风、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族人崇文重教的精神;只要一看照壁题字就能道出世系源流。另外,还有一层是,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用来表达心愿、祈福和彰显风土人情之意类,如“福寿安康”、“人寿年丰”、“幸福之家”、“银苍玉洱”、 “苍洱疏秀”、“风花雪月”、“彩云南现”、“廉泉让水”、“河清海晏”、“百二山河”、“百二平分”等,以此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苍洱大地优美景色的赞美。
千年沧桑,岁月悠悠,弦歌远去,风土犹存,大理白族照壁文化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只有倾心于白族的“照壁文化”,方知大理天宝物华,人杰地灵。当然,大理照壁失去了文化,它就会苍白,就会枯萎。尽管岁月更叠,足以洗尽了历史的沧桑,然而从历史传承的白族照壁文化中仍然可以触摸大理白族先祖的文化底蕴,一种经历唐风宋雨洗礼的雍荣与大气。寥寥四个字,却凝聚了对于祖辈的自豪,而且激励着后代不忘先祖,莫辱家风。

杨克旺,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大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从小生活在大理,喜欢家乡的山山水水。乡音、乡情、乡愁总是融汇贯通到自己的文字里,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伴随着我追逐梦想……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省保档案|陈氏宗族精神家园——妙山陈氏宗祠

2023-10-10 9:20:28

资讯

“江西水利“微信公众号【“鄱湖杯”水利建设先进县德安篇】:隆平故里今更美

2023-10-10 14:40:3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