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宛丘到玉林一次跨越千年的“南漂”

玉林陈姓族谱

陈姓得姓始祖陈胡公

北流市陈氏大宗祠(颍川文化苑)位于北流市省道旧北宝线独竹村,占地面积15 亩,建筑面积近4 万平方米,整个工程为仿古建筑,总投资达3000 多万元,建成后将成为岭南最大的姓氏文化苑。

南门陈”是玉林陈姓一支优秀的族群,其宗祠文化丰富多彩。

家风家训

 

处事当忠立身当孝为人当义宗族当睦祖堂当祀祭祀当成闺行当淑职业当勤处事当公争讼当止

陈氏图腾

陈氏图腾是太昊氏炎帝氏及其后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陈由“东”和“太阳升降的阶梯”组成。东为日在木中,此木又叫木、扶木、扶桑、若、建木。日在木下为杳,日在树顶为杲,日在地平为旦,日在山下为昏,日在午前午后为昃。当木转为建木天干时称为“重”,所以古代“重”“东”为一义。树立“扶桑”或“扶木”的地方为陈,古代有陈仓、陈留、陈等,他们是天文观测中心,也是当时陈的都城。

姓氏来源

在《说文解字》中说,“陈者,大昊虙戲之墟,帝舜之冑,有虞阏父者,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封其子妫满于陈,都于宛丘之侧,是曰陈胡公,按今河南陈州府治是其地。”

商朝末年,商君的32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周围,担任陶正(官名),因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姬昌欢心。姬昌的儿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为侯爵,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故又称胡公满。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当时陈国辖地在黄河以南、淮水之北,国力强盛,是西周至春秋最有影响的诸侯国之一。

陈姓的另一来源是少数民族改姓,出自河南。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将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从西汉时期到清代,都有一定数量的外族人改为陈姓。

陈姓作为当代中国第5大姓,人口已达5800多万人。目前陈姓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省,南方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湖南、广西等省区,遍及祖国大江南北。

在玉林始祖

据现有材料显示,南宋乾道进士、雷州府通判陈崇礼为进入玉林最早之人。陈崇礼原籍为浙江天台县人,自幼聪颖,好读书,由宋进士任广东雷州府通判,授朝奉郎。南宋嘉定四年(1214年)以病终于官署,由海路溯南流江北上至博白绿珠江岸。时值宋元交战,因兵戈阻路,即安葬于博白城西六阳岭,朝奉郎陈崇礼即为天台世系入玉林始祖。

主要宗支在玉林的分布情况

容县陈氏多由河南颖川南下福建再入广东南雄县珠玑巷再迁罗定,大约于康熙年间迁往容县杨村定居,子孙分布在杨村、杨梅、六王、容城、北流还有的后来迁往台湾、马来西亚。还有一支陈姓由珠玑巷迁往平南,再由平南迁往石头、有的迁往县底,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县底冠堂陈姓裔孙有4000多人,已遍布大江南北及港澳台地区,迁往海外欧亚等洲的子孙有数百人。容县陈姓约有4万人。

北流市民乐镇萝村陈族系宋末由浙江来任北流令遂入籍,散居冲龙萝村斗口波二等处,现历二十余代约1000余人。

北流六靖镇罗卞区增山坡陈族是于明嘉靖四十二年陈裕颜由福建珠玑巷迁来罗卞区,历二十余代2000多人,建始祖祠于那卞大久坡。

兴业县沙塘镇张榕村大埌陈:清乾隆年间,广东南海陈姓子弟陈应南外出游历,一边领略不同地域之风土人情,一边经商过日子并积蓄财富,后来辗转到广西玉林兴业沙塘张榕大埌村定居,开枝散叶,遂有大埌陈。迄今已到“仁”字辈,近两万人口。

天台陈氏支系,由入玉林始祖陈崇礼其夫人与七子遂侨寓博白县城城背坡,经过两代人开基创业,购置有江南、乌石、马村田土,定居于博白江南。从第二至第五代,因仕官外任,有后裔外迁顺德、廉江、浦北、灵山、钦州、防城、宁明、兴业、玉林、合浦、陆川、南海、韶关、高要、莆田、海南等地,今已发至四十代人。其后裔居住在博白县各个乡镇近1000多条村屯和县城、墟镇店铺。超过万人的乡镇有亚山、松旺、英桥、东平、那林、博白镇等。

博白县三滩镇赤坎陈氏支系始祖陈友宗配邓氏,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来自江西赣州府安远县,迁入博白县白沙堡赤坎(今属三滩镇白中村赤坎)。其后裔居住于三滩镇白中村的大坡、坡尾、同记(赤坎)、沙地、牛尾田、门口岭、樟林园、雅桥村大埒口;博白镇城西村双珠岭银铺;三育村福科田、塘背、新屋、石村、墩子园、周埇坑、石桥头;旺垌村大湴、山猪坑等,今已发至二十一代人。

博白县凤山、新田镇陈景通支系:凤山、新塘陈氏始祖陈景通,于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从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河桥堡第三甲岸坑村乔迁博白县樵麻(今属凤山镇)龙湾村落业,继承赖五亚婆业所。后裔居凤山镇龙湾村、凤山街;新田镇村头、百赖、美沙、社门等村;大垌镇凤平村龙塘岗,广东徐闻县下桥高田边胆村等地,至今已发二十代人。

南门陈:在玉林城区的德馨堂——南门口陈氏,是玉林陈氏的十五代适园,于明末清初由玉林州城内古进士街大屋迁至南门城外上园定居的。后建了“德馨堂”(俗称“家庙”),至今已有340多年,传下十六代裔孙,男女丁口8000多人。

陈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玉林市辖区内陈姓,总共人口达636076人,分布居住于全市各县(市、区),位居各姓氏人口第二位。

语言习俗

玉林市陈姓语言主要有三:一是桂东南粤语方言,二是客家话,三是地佬话等地方方言。

陈姓迁徙玉林主要路线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陈姓由发源地迁居南方始于西晋,其后向江浙播迁。宋时因靖康之乱,其南迁于福建、江西、广东的陈姓后裔越来越多,尤其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成为闽、粤、桂、台地区和南洋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

陈姓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迁入玉林,形成一个分支繁杂、人口众多的大姓。

家族名人

陈一谦,字用豫,号文峰,(1525—1580),广西玉林人。明嘉靖丙辰(1556)科进士,同年奉旨任浙江平湖知县,后升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受承德郎(六品)。他在平湖任上期间修海塘,兴水利,建“崇文书院”,设置学田。1560年,陈一谦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因其父逝世,辞官归里。他笃承先志,修辑家谱,建祠堂、开书室、育儿孙;置祭田、立蒸尝;置产业、修筑进士陂、进士渠、进士桥。引水灌溉玉豸庄大片土地。并于1575年始修玉林云龙石拱桥,题“天开泰运,地接玄机,云龙桥起,麟峰传奇”。他在回乡之后不到20年的时间,为家乡人民留下丰富的遗产。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故居之巷命名为“进士街”,所修之所里建筑,叫进士陂、进士渠、进士桥。

陈世槱,字旌可,号适园,又号培芝(1628-1704),公生于明崇祯元年8月23日,是“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登科”的玉林南门陈氏家族的创建人。康熙壬子年(1672)中乡试24名举人。驰赠朝议大夫,州牧送匾誉为“达尊”。

陈科鋗(1736-1803),字器一,号受川。玉林南门人。乾隆庚寅科举人,壬辰科金榜167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任《四库全书》编纂官,是广西籍最早参与《四库全书》的修纂官员。后转任吏部考功司主事、户部湖广司主事,兼云南清吏司掌稿官,以京察一等记名应用道府人员,派任甘肃固原太守兼任平凉分防盐茶同知;升任云南昭通府知府。受封五品衔奉政大夫,后晋封四品衔朝议大夫。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北流民乐萝村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小养成勤奋好学、锲而不舍的精神。19岁留学日本,曾任教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分部,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国学家,师从唐文治。陈柱一生勤于国学,博闻强记,根基厚实,精于子学,五十余年著述九十余种,议论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实不多见。著述中以《守玄阁文字学》《小学考据》《公羊家哲学》《墨子间诂补正》《三书堂丛书》《文心雕龙校注》《墨子十论》《诸子概论》《中国散文史》等最为精辟。

陈子涛(1920—1948年),别号家禧,广西玉林人。1939年,陈子涛考入广西日报社(在桂林),初任外勤记者,后任采访部主任。期间,多次勇敢地揭露国民党内部的丑恶现象。1944年冬桂林沦陷后,陈子涛不久转到成都任《华西晚报》要闻编辑。1946年,陈子涛到达上海参加《文萃》杂志的编辑工作。《文萃》杂志一期又一期地出版,它深刻揭露国民党的种种阴谋、暴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杂志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区内的一个重要思想堡垒。1947年7月23日深夜,陈子涛与战友在印刷《文萃》的富通公司被敌人逮捕。陈子涛被捕后,党组织和文化界人士以及亲朋好友们曾多方设法营救,但终无效。1948年12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以最狠毒的手段把陈子涛活埋于南京雨花台。

本姓人自评

在有史的时期,血缘是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而承载这种血脉关系的载体,就是姓氏。它是我们华夏子孙的千秋情结,不论你在天南海北,总要以家为念,以家族为念。

我们陈姓,从中原地带的宛丘,历经数千年、跨越数千里,最终来到岭南玉林,在这里繁衍生息。我们可以想象,当初祖祖辈辈迁徙流离的那种艰辛。作为子孙后辈,我们绝不能忘记先祖艰苦创业的精神,理应铭记这种家族精神,并为家族的兴盛而拼搏。

和谐的家庭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在今天,有60多万陈姓子孙在玉林这片土地上拼搏着,我想这60多万人的团结与和谐,对于地方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兴旺,都有莫大的好处的。

(玉林市陈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陈家全)

专家评点

陈姓历史悠久,源流众多,分居广阔,繁衍相传。秦汉之际,主要集中于颍川、汝南。西晋“永嘉之乱”,遂大批南迁。唐初陈政入闽,被称为“开漳圣王”。迁徙玉林的陈姓,始肇于南朝陈越王。到南宋陈崇礼三兄弟迁居粤东和桂东南,才形成望族博白“扫街陈”、玉林“南门陈”和北流“萝村陈”等,发展至今天的六十余万芸芸众生。

人才蔚出,世代冠缨。秦有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丞相陈平,六出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南朝陈霸先建立陈朝,共历5帝;清有广西总督陈宏谋,注重农耕,为国为民;民国时期有祖籍博白县的广东南天王陈济棠;现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玉林陈姓还产生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原书记陈辉光、陕西省军区司令员陈德光少将等等。

传道取经,文化自信。西晋史学家陈寿,汇集官私著作,纂成《三国志》。文字简练,笔墨传神。唐高僧玄奘,俗名陈袆,历尽艰辛,行程5万里,从天竺搜集经论佛文657部,翻译73部共1330卷,使佛教广为流布。还撰成《大唐西域记》,推介《道德经》,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仁爱兴族,诗书兴家。北流籍国学大师陈柱,编著论述经史子集60余种,吟诗万余首。笔如椽木洒风雨,饮若鲸鱼吸百川。

大丘德望,颍水南流。汉代“文范先生”陈寔,崇尚教化,宽厚仁慈。汉恒帝御赐“德星聚会”。始有“聚德堂”和“敦睦堂”。元初陈氏家训首推《与子勋》。陈栎致力儒学礼教,倡导凡事具以礼训,子孙要“自卓立,自争气,自求长进”。以至演变为今天“处事当忠,言身当孝,为人当义,宗族当睦”的良好家风。

(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赵彦行)

陈姓:从宛丘到玉林——一次跨越千年的“南漂”

在当代中国,陈姓是第五大姓,国内约有5800万人,全球则达8000万之多。

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陈姓在玉林现有636076人,遍布玉林各县(市、区),仅次于李姓。

陈姓来历不平凡

陈,在《说文解字》的本义为:“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从木,申声。”

那位严谨治学的许慎,考证说“陈者,大昊虙戲之墟,帝舜之冑,有虞阏父者,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封其子妫满于陈,都于宛丘之侧,是曰陈胡公。”大意是,妫满他爸阏父制造大量武器帮助周武王,为武王推翻商纣暴政立下汗马之功。故而周武王在分封时,封妫满于陈地,国号为陈,建都于宛丘,妫满就被称为陈胡公。

许慎的考证,几已成共识。如今陈姓人口尽管千万之众,分支庞杂,却一致认为陈姓源于宛丘,以国为姓,陈胡公是得姓始祖。每年,数以万计的陈氏子孙到淮阳陈胡公墓祭拜。

但陈胡公并不姓陈,第一个姓陈的人,是百年后的陈完——与他相关的典故有两个:完公奔齐、田代姜齐。

公元前707年,陈恒公同父异母弟弟陈佗,借助娘家蔡国人的支持,杀死恒公之子免,成为新国君,史称陈厉公。公元前700年,陈厉公被其弟林杀害,林自立为国君,史称陈庄公。

经过宫廷政变,陈厉公太子完被贬为大夫。庄公死后,宣公继承国君。宣公的太子名叫御寇,被宣公的宠妃谋杀,改立宠妃的儿子款为太子。由于完与御寇同党,完逃到齐国以避刀斧之祸。

为了不忘祖先,完以“陈”为姓,史称陈完。陈完受到了齐桓公的热情款待,为报收留之恩,将自己的姓改为“田”,他也是田姓的得姓始祖。后来,陈完第10世孙田和废姜姓齐康公自立为国君,这就是有名的“田代姜齐”。

奉旨分家,陈姓最牛一脉的由来

历史上,陈姓人建立过一个短暂的陈朝,时间是公元557年至公元589年,建立者是武帝陈霸先。

生活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北朝,这个逢时而动的少年,于公元552年平定“侯景之乱”,掌握梁朝政权,拥萧绎为梁元帝。公元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位,陈霸先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

陈朝最后一位君主,是陈叔宝陈后主。那位吟哦着“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的亡国之君,最终只在历史上留下一个“落井下石”的故事,结束了他的帝王生涯。

公元589年,隋兵攻入陈朝宫廷时,陈后主跳进井里躲藏。士兵扬言要落井下石,才听到井下有人呼救。士兵用绳索往上拉人时,觉得绳索那端沉重,拉上来后才发现,这根绳索牵着陈后主、张丽华和孔贵妃三人。

陈朝30余年的历史,奠定了陈姓作为中原大姓的基础。

在历史的动荡中,陈姓迅速播衍,遍布大江南北。最重要的一支,叫做“义门陈”,由陈霸先后裔陈旺在江西九江创立。公元731年,陈旺随兄迁居江州郡浔阳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成为江州陈姓人的肇基之祖。

公元884年,唐僖宗李儇因江州陈氏教化有功,为其御笔亲题“义门陈氏”。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宋初开宝年间,义门陈氏发展到740余人。之后在短短20余年间,人口增加了一倍。北宋嘉祐七年,出于抑制大家族的考虑,宋仁宗下旨让义门陈氏分家。

分家时族中约定,将全家人吃饭的大锅吊起来,摔下来后碎成多少块,就把全家分成多少庄。大锅被摔成了291块,江州义门陈姓人随即分到全国各地的291个村庄,遍布江西、浙江、湖北、江苏、安徽、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福建、湖南、广东等16地,他们从江州义门分出,家门口挂义门世家的匾额。

在文明的发展中播衍

时代的动荡加速了陈姓大举往南迁徙。源于宛丘的陈姓,历经千年的播衍,穿过大河,越过大江,最终遍衍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学者总结,陈氏源于宛丘,望于固始,盛于颍川,南开闽漳,遍及全球。

历史上,陈姓人曾五次大规模入闽。《闽书》载曰:“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唐中期,颍川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率家由京兆万年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大量的陈姓望族涌入福建,使福建成为迁徙途中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在玉林,不少陈姓族人在追寻自己姓氏根源时,仍不忘落下一笔福建。

随着中原文化南移,陈姓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陆续向南播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汉代颍川太守陈寔一脉,其后裔部份先迁河南光州,再迁福建,随后迁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九龙井珠玑巷,后来遍布岭南。我们在玉林陈姓各支系的族谱中,梳理陈姓进入玉林的历史时,最早追寻到南宋中期,天台陈氏支系陈崇礼进入博白。

原籍为浙江天台县的陈崇礼是南宋乾道进士,后任广东雷州府通判,授朝奉郎。南宋嘉定四年(1214年)以病终于官署,由海路溯南流江北上至博白绿珠江岸。时值宋元交战,兵戈阻路,即安葬于博白城西六阳岭。其夫人与七子遂侨寓博白县城城背坡,经过两代人开基创业,购置田土,定居于博白江南。其后裔陆续外迁往顺德、廉江、浦北、灵山、钦州、防城、宁明、兴业、玉州、合浦等地,今已发至三十二代人。

陈崇礼即被多数陈姓奉为入博始祖。每年清明重阳之际,来自两广的陈氏祭祖代表团,以万计数的人来到博白六阳岭,追念先祖。

从家道中落到名门望族

玉林60多万的陈姓人口中,南门陈是历史弥久的一脉。我们选择特别关注这一脉。

历史上的“南门陈”,是指清初以后,至今仍旧生活在玉州南门外上园庄的陈姓家族,400年间聚族而居。南门陈氏一脉,家崇孝悌,门尚敦睦,人才辈出。如今,“南门陈”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与“州珮蒋”“江岸苏”以及“高山牟”一起,称之为玉林的四大姓氏。

“宋末元初,陈崇礼第四代孙陈应迁入玉林。但是南门陈的兴起,却是在第十一代孙以后。由陈适园起,实现‘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登科’——五代连科的创举。”玉林市陈氏宗亲会秘书长陈家贵说。

明嘉靖年间,任广东始兴县正堂陈崇礼世系十一代孙陈懋在告老后,居于玉林州城南隅。其子陈一谦为明嘉靖年间进士,曾任浙江平湖知县,后升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在其辞官回乡后不足20年的时间里,为家族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奠定了“南门陈”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基础。

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南门陈氏一脉在朝代的更迭中,几度兴衰。第十五代孙陈适园时,因其父卖产助兄,家道中落。在南门陈的族谱中记载,陈适园之父因劳成疾,临终前叮嘱方才13岁的陈适园兄弟要用心攻读,两兄弟其中一个中举,就算尽孝。

但时代动荡,父亲的早逝让这个原本就衰败的家陷入了困顿,几近无以为食。为葬父,陈适园变卖田产。清顺治帝初,南明游击将军谢正奇、陈兆典举旗反清,围困玉林州城。陈适园一家陷入颠沛流离,陈适园兄弟两个带着母亲、妻儿避祸,隐藏在石洞中,以野菜充饥。期间,其弟陈世梁病逝,其妻遭害。

1655年,局势慢慢安定。陈适园为完成父亲遗愿,教书为生,不忘功名,以45岁的高龄中举。此后,陈适园放弃功名,艰苦创业,以一己之力将原有的玉豸庄、万石塘等原已荒芜的田地重新开垦。

1674年,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广西主帅孙延龄从乱。时局再次动荡。陈适园一家老小隐居龙胆庄避祸。

尽历艰苦,陈适园依旧自强不息。1686年,陈适园一家迁居南门外上园庄。1696年,时年69岁的陈适园开工兴建德馨堂,创下了南门陈数百年的基业。

仁爱兴族,诗书兴家

当记者跟随玉林陈氏宗亲会会长陈家全走入德馨堂时,给人感到的是一种新的气象,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存于这里的许多牌匾,“进士”“解元”“文魁”等等诸类匾额不在少数。

“这门口两个石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我们南门陈这宗祠,数百年间几度重修,唯一没有更改的,只有这石墩了。”陈家全说着,轻轻地抚拍着石墩。步入21世纪,由于德馨堂年久失修,南门陈氏子孙集资100多万元,用300多天时间,一座典雅美观的祠堂,得以全新的姿态与世人见面。

在陈家全看来,这是宗族团聚力的体现。“念祖不忘宗,这是一种凝聚力,是我们南门陈数百年来而愈发兴盛的缘故。”陈家全告诉记者,“我们南门陈氏一脉,以孝事亲,以学立身,以廉从政,以忠报国。”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沉淀在南门陈的浓郁的儒家精神。南门陈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其人文精神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其一是仁爱。“仁者,爱人。”南门陈的仁爱之心,并非局限于家族之内,一旦社会和民族需要,他们也会毫不吝啬。

在第十二代孙陈一谦辞官归里后,他修葺家谱,建祠堂、开书室、育儿孙;他广联宗亲,置祭田、立蒸尝;筑进士陂,修进士渠、进士桥……公元1575年,他更始建石拱桥云龙桥,题“天开泰运,地接玄机,云龙桥起,麟凤传奇”。如今,云龙桥上依旧车水马龙。陈一谦的事迹,也在后世子孙中代代相传。

其二是崇文重教。在1686年迁居南门外上庄园后,陈适园于西侧建家塾,取名“云涛书室”,日夕督课,教育儿孙。1794年,光是用于蒙馆束修田,就将由原有的20石增至60石,蒙馆数由原来的一间增至五间,由平房式的“云涛书室”增建为楼房式,有十余间教室的“培芝书室”。在一首《勉学诗》中,可看出南门陈的尊儒重教、培德育贤的理念:“书成那怕穷来追,学饱何忧运到迟,赋性禀形无不一,谁非金马玉堂儿。”

崇文重教,让南门陈在兴家旺族的道路走得越来越远。据《鬰林州志》光绪年版之记载,自宋、元、明、清四朝鬰林共输出翰林5人,进士25人,解元4人,举人290人,其中隶属于南门陈的有翰林1人,进士3人,解元1人,举人23人。南门陈氏为教育后辈朝夕课读,致使家族人才辈出,至今仍活跃在各行各业当中。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今天我们来看看陈姓的信息

2022-11-2 14:31:15

资讯

永定百家姓之陈姓由来

2022-11-3 13:22: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