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竹:常绿稀少植物。有竿呈黑色,青色两种。因竿方而闻名。骨内需而不空,竿壁厚而坚韧。有节,节上长有细刺。叶子披针形,枝叶成束状,与毛竹叶片相似,略长且绿。竹竿有的高达五米左右,粗细与斑竹相似。一年繁殖两次,出笋于秋末夏初两季。竹竿结实耐用,是竹类作钓鱼竿最佳“人”选。传说原产于我国海南、云南森林中,也有的传闻外国作为贡品引进。
清朝后期,辛家冲义门陈家二房出了一位名人叫陈家麟,号竹蕉先生,职任江苏巡检。蓝翎五品衔名宾珍,海关总办等职,喜得几样植物宝贵:黑方竹、青方竹、田栗(绝迹)、七彩花(绝迹)。立即把这些珍贵植物押运到故乡陈家二房,栽入后花园中。竹蕉先生一生特别爱竹,他所栽种的有:湘妃竹、罗汉竹、孝竹······今又得方竹,喜不自胜,自取雅号“竹蕉”两色方竹栽入屋后东西两个花园内,均已成活,长势喜人。
古代陈家二房是富家深院锁金秋之地,房屋雕龙刻凤,富丽堂皇,大厅内大理石墩花团锦簇,立在石墩上的粗大油漆木柱金光闪闪,一个人都合抱不过来。后花园绿草如茵,古木奇形怪状,鲜花四季常开不败。特别是东西花园中两丛亭亭玉立的黑、方青竹,恰似那妙龄少女阿娜多姿,尤为引人注目。到陈家二房来的贵宾大多都是达府官员,文人骚客,佛教高僧。他们到后花园看到珍宝方竹,无不喷喷称奇,赞叹不已。传说太湖县法华寺高僧与竹先生交往甚密,感情很深。高僧特别喜爱方竹,临走,向先生乞求一株方竹,美化法华寺风景留作纪念。竹蕉先生慷慨应允,送了一株青方竹种。高僧回寺后把方竹栽入寺内。听说法华寺有方竹奇观,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求神拜佛者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法华方竹由此得名。
八年硝烟滚滚的抗日战争,饱受苍桑的旧中国遍体鳞伤;三年解放战争,许多国宝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法华寺毁于一旦,方竹园遭厄运,随之绝迹。
方竹故乡陈家二房,位置处于山区腹地,虽然没有遭到人为破坏,却也无人问津,任其自生自灭,处于奄奄一息之中。花凉亭水库的建造,陈家二房属水库淹没区,陈家二房居住的人家搬的搬,迁的迁,砌花园的石条、青砖被人挖走,花园被毁,方竹濒临灭顶之灾。花凉亭水库洪水淹没过后的陈家二房,是一片废墟。
一九··年端午节,陈德先老师从罗溪小学回家,路经陈家二房残基,目睹一片荒凉景象,思绪万千,昔日美轮美奂的富家大院不复存在,不觉感到一震凄凉。忽然想起东西两个花园两丛美丽的方竹,忆起儿童时代在花园中嬉戏游玩情景,竹影婆,记忆犹新,而眼前面目全非。在高大围墙石摆下,发现了一小撮尺把高最熟悉、最心爱的竹叶。“那不是方竹么?我认识它,可怜还尚存一点小生命,赶快挽救·····.”德先老师惊呼起来,好像航海家发现了新大陆。“,黑方竹呢?”细心寻觅除了碎石、小草,什么也找不到了,黑方竹从此绝迹了。他随即找到熟人,询问这块地,这石摆是谁家的。得知是陈品恒同志家的,他不觉感到一丝渺茫。那年月寸土寸金,要陈品恒同志撤摆移竹,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经过德先老师反复解释认定说:“这是珍宝,你把它培养好,保管好,不吃亏····恒同志受到感染,认识到保护方竹的重要性,同意挽救。于是先后将方竹向高处移栽两次,总算是保存下来。为了挽救方竹,必须引起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德先老师随即写了三封信,一封寄给太湖文化馆,一封寄给安庆市文化宫,一封寄给安徽日报社。随后《安徽日报》刊登了陈德先老师关于开发挽救方竹的文章。市文化馆与县文化馆来人找到黄镇区文化站站长章福堂,现场考察,给了陈品恒15元人民币作为保管费,方竹从此蓬勃发展起来。
传闻辛冲陈家二房有方竹,许多墨客游人争相前来观赏。那时方竹数量不多,观光旅游的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方竹,别有用心想私自栽种。陈品恒同志家境困难,于是游人或二十元一株,或十元一颗私自与陈品恒做交易购买竹种。方竹生命力强,因此,太湖、岳西、潜山、宿松等县各地方竹都是陈家二房传出去的种。太湖旅游局为了扩大旅游业,又把大部分方竹移到辛屋弯靠近华亭湖边的山坡上,名曰“方竹岛”,移去方竹,因无人问津,失去观赏价值。纵观方竹发展史,它是国家兴衰的见证,它历尽沧桑,给后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启示:国衰则物衰,国盛则物盛。愿方竹这植物奇葩在这政通人和的和谐社会里,蓬勃发展,伴向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撰稿人:陈德先 陈精华 二〇一二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