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东佳书院的沿革

东佳书院的沿革

东佳书院,起源于唐,扬名于五代,兴盛于北宋,延续至清光绪间。在这漫长的历史源流中,经历了由义门别墅、东佳书楼、陈氏书堂、东佳书院,而至敷阳书院的逐步沿革。本文将对其历史沿革略作考述。

义门别墅

唐乾符间,陈氏昆云渐众,仍合爨同居, “击鼓传餐”,过着原始共产生活。由于财产集中,陈氏除了扩建庄园外,就是决心“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在族权的鼓励下,陈氏子孙竞相攻读,形成“三千灯火读文章”的可喜局面。

唐中和间,七世长陈崇为江州长史,八世衮为文渊阁学士,另有“蒲圻令者勋,本邑令者玫,兵部尚书者觉,枢密使者观。累世簪缨,可谓盛矣”,且以义而著称,名闻朝野。

唐中和四年(884),僖宗首旌其门闾,御封“义门陈氏”,赐以御书,赐以御联,旌以御诗: “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唯有义门陈。”遂使义门陈氏名震江南,誉满海内。于是,名宦雅士、文人墨客无不慕名来访。义门陈氏遂于义丰山麓建义门廨宇,在义居山下建“望迎亭”, “接官厅”。因访者众,此两处仍难以应酬,必须建筑一座专门接待来访的公寓。

唐中和五年(885),陈崇与子衮四处卜察,东行二十里,而至紫岩山麓。见赤壁高悬,紫岩列嶂,便登上岩台。近察, “奇峰巍峨,三岩突兀,一岩如堡,临空北悬;一岩似虎,伏巅东腾;中岩赤壁,陡然下坠。陡壁下,紫岩列嶂藤蔓帘穴,泉流浩涌、腾波跌宕、飞瀑千丈”。远观“云漫远山,岚莽南疆”、“群峦逶迤,起伏巷浪”,陈衮赞之,于是,在这里筑起一座楼阁,名曰“寄咏舒”,并附筑廨院,寄寓宾客。

寄咏舒立于岩台之上,后有紫岩列嶂,前有飞瀑溅雨,真是“烟幕幽景”, “水阁山斋”。由于山水佳秀,又处于义居之乐,人称”东佳”;又因专门接待高雅贤辈,又称“别墅”。这就是徐锴所记述的“因胜据奇”, “择其山环水绕之胜概、苍松翠柏之名区”。也就是宋代僧人文莹的《湘山野录》中所记载的“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马令的《南唐书》也有这样的记载。

义门别墅的矗立,很快被誉为江南名胜,四方之士无不“衣冠江左莫家风”。于是,车马盈门,文武接踵,簪缨符符,环佩珊珊。义门陈氏便在别墅里列牙签玉轴,聚坟籍经典,以待来游来访这些高儒雅士寄居别墅,雅叙吟咏,援翰挥墨。

然而,随着来游来访者日增,小小别墅难以适应延四方之士的需要的,还得建筑更大的寓楼。这就促使东佳书院的历史,从这里开始起源,由最早的别墅向后来的书楼转化。

东佳书楼

唐龙纪元年(889),陈衮根据“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和来游者日增的需要,在东佳别墅的“隔里之遥”,建筑了一座大型建筑“曰东佳……为书楼”。

据章谷的缺题残篇述其状: “仰观书楼,宏伟古朴、制度典雅。远而观之, ‘东佳书楼’四字悬诸中楼。其下雕栏频窗,画枋垂廊;其上檐挺廓扬,冠雄垛壮”,并且对东佳书楼作了介绍: “楼分三层:下为文范堂……中为百科书斋……上为御书阁……”

不难看出,东佳书院和所有古代书院一样,首先是由学者藏书开始的。由于义门陈氏官迁任外较多,接触颇广,很快就收藏了大量的书籍。据晏殊诗云: “坟籍岂惟精四部,缥帙牙签列赐书。”吕蒙正诗云:“五车书编匣中经。”杨亿诗云: “书籍胜西斋。”寇准、王禹锡皆云: “楼藏万卷书”,真正是“收宇宙之牙签数万帙”,“所藏贴与书,号为天下第一”。

筑群:入道口, “立一门闾,全然竹构”。约行里许, “有石阍突出院墙”。入院“院阁九幢、约三十间。两幢傍西岭……三幢依南麓……四幢座东山……”前行, “有石垒院墙”。正中, “有石狮一对”, “石阙矗榭”。入内, “钟亭左峙,廨宇右立”。越石桥, “一石垒牌坊 驾……镌字三: “集贤院”。院内, “堂庑数十间,冠南通丛立、薨榭参差”。再后, “中为礼圣殿”。殿后,“是‘衮公亭’”。两侧, “师寓,左右共八间”。亭两侧, “为讲堂,左右各四间”。且有“横廊”;东西各三间,为“试堂”。医俗园之上,是“书楼分三层”。林间、山岭、道旁“皆设亭,十数处”。院中,白莲池上“有赏莲亭”。紫岩前, “一座楼阁立于岩台之上……曰:寄咏舒”。 “旁设廨院”,龙潭上,立一“望云庵”……由此可见,东佳书院已具有较大的规模,东佳书院的发展。又广泛地吸引了来游来访者。而来游来访中的将相名宦的推荐和表奏又使东佳书院屡屡获得帝王的旌表和扶持。

宋开宝九年(976),知江州张齐贤游学东佳,见生徒广众,为激励义门,呈表上奏: “乞免义门陈氏沿征杂科,同伪命(南唐主)当日事。”菊月,诏下。敕旨: “宜令江州一依伪命同施行。”

太平兴国七年(982),钱若水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曾游东佳。陈氏待之以常理。 “钱到任后,复令江州并督陈氏积年尚征杂配。”于是,知参政赵普与张齐贤同奏乞免。正月十九日,诏下:“宜依二臣所奏施行。其陈鸿户下,除正苗正税外,仍免诸杂科徭役并沿征物色。”

淳化元年(990),天灾流行。殿中丞康戬因公事至义门陈兢家,兢与之偕游东佳,见生员广众,日食无穷。 “每日取给口粮,因人众约食米将要四十余斛。”陈氏却仍笃义维持,每年初春,于众姓剩余之家借谷四千石供膳。康戬惊叹不止,遂奏: “……(陈氏)粮供不足,非国家之济助,何以勾当?乞借官仓旧积熟米二千石,以助日食。”四月诏下,敕旨: “江州康戬所奏,切陈兢家急务,宜令一依所奏施行。”自是,每年贷粟二千石,遂使义门陈家度过艰难的岁月。

至道二年(996)宋太宗遣内侍裴愈赉散御书至陈旭家,赐御书三十三卷。 “陈氏长幼拜授,欢得而窥金简玉筍之典,珍藏任袭,缄于琅嬛,宝为神物。至道三年(997),陈旭诣阙致谢,太宗甚喜……以飞白笔亲书‘义居人’三字,以赐之。又赐御书五十轴,共前一百零四卷。”在王应麟的《玉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江州陈氏义居,至道初,遣内侍裴愈就赐御书,又以百轴赐文抚家。”

咸平五年(1002),壬寅月,兵部尚书胡旦“会赦东归”, “过浔阳,登庐阜,因访名家,得诣陈氏”,遂寄居于东佳别墅,持史笔,撰写《义门记》。

景德二年(1005),孟秋月,制诏总裁杨亿至访义门,寄寓东佳别墅,挥史笔,撰《御书楼记》。

在东佳书院的鼎盛时期, “日食无究”,可见其聚徒众多; “栋宇连云”,可见其规模广大;名宦来访,可见其盛名遐迩。故此,能得到帝王的“免役””贷粟”和“赐书”等殊遇。不仅如此,还授之以将仕郎、宋江州助教,把东佳书院晋升为郡庠,这也是有史可证的。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十二月,宋真宗赐义门陈旭诰敕一道: “早彰素履,克懋清规。儒业传于世家,义风激于闾里。宜膺需泽保耆年,特颁纶绾之荣,式光庠序之列,可特授将仕郎,江州助教。”

宋天圣二年(1024),宋仁宗特赐义门陈蕴诰敕一道,诏曰: “敦儒术以修身,笃义风以睦族,乡邑所尚,年德可嘉,俾忝籍于郡庠,用昭荣于里闾,钦承朝渥,益懋成名。特授将仕郎,宋江州助教。”

在义门旺公山上,至今还存在一块墓碑,上书: “将仕郎守江州助教陈公讳晞墓。”查其墓志: “陈晞属十六世”, “又十六世、至于公。……熙宁末(1077),国家念教耆老,特推恩命,授公将仕郎、宋江州助教。”

由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看到,自太平兴国七年(982)至熙宁末(1077),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这几代帝王,都很重视东佳书院。不仅免役、贷粟、赐书、予以殊遇,而且授其管理者以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把东佳书院上升为郡庠,作为一州府学,从而提高东佳书院的地位和影响,使之成为宋代著名书院。因此,杨亿在写《雷塘书院记》时,把东佳书院,作为一个楷模: “先是浔阳陈氏有东佳书院,豫章胡氏有华林书院,皆聚坟索延俊髦,咸有名流为之纪述。讲道论义,况力敌以势均。好士乐贤,复争驰而并骛。宜乎与二家者鼎峙江东矣。”毛礼悦、沈灌群的《中国教育通史》中也明确写道: “建于唐代的书院,明确记载有讲学活动的已发现四所:皇寮书院、松州书院、义门书院、梧桐书院。”《五代史》《湘山野录》等都给东佳书院以很高的史评: “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

敷阳书院

宋嘉祐七年(1062)七月,宋仁宗遣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官吕诲、户曹使刘宪、本邑宰穆恂、湖口镇巡检范彬、会计使官王大远,监护分析义门陈氏。

宋嘉祐八年(1063)三月,庞大的义门陈氏分析为291庄。在官府的监护下,分赴七十二州郡之庄。在陈晞、陈倜等相继主持下,东佳书院仍在延续着。

宋崇宁间(1102-1106),书院被德安县作为儒学接管,又考虑距县城较远,由东佳山下迁至德安县城郊河东坂。因尚袭书院原产,并借以义门的名誉,改称为“义门书院”,由县管理。

明嘉靖十年(1531),因前段受损,生员胡光时等具呈当道,复为学地。二十六年(1557),邑令蔡元伟主持,建中堂五间,东西号舍共十间,改立为“河东书院”。

清道光三年(1823),邑令巴彦布面奉程中丞、韩章谕,邀集各乡绅,将建立试院的余资重修。改名为“敷阳书院”。中设讲堂一大间,左右前后号舍计三十余所。

清道光十九年(1839),邑令张维模号召各乡捐田与新置院田,共计租谷千余石,筹足钱六百余金,每年派二人专管,妥议章程,录课、山长、讲师各任其职,遂使生员盈门,蒸蒸日上。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德安县遵照清政府废书院之诏令,将“敷阳书院”改成德安县高等小学堂,结束了书院的历史。从唐龙

纪元年(889)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东佳书院的历史,经过了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延续了1014年,经历了逐步完善、隆盛再到衰落的过程。它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书院教育对封建社会的促进和破坏作用,反映了不同朝代对书院教育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封建教育逐步发展又日渐僵化,终至崩溃的历史。

陈雁南

注:陈雁南,湖北黄梅新开镇人,黄梅行塘庄公琉公后裔,义门陈文化的研究者。从1987年起,他着手研究义门文化,前后历时11年,历尽坎坷。终于在1998年5月完成《江州义门文献选集》一书,共八卷,约150万字。并由陈立夫宗长为此书题写了书名。然由于生活窘迫,流落街头,除“艺文篇”得以由后人出版外,其它书稿尽皆散失,雁南亦病困交加,不幸去世。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东佳教育

义门东佳书院之史志记载

2023-9-3 9:54:06

东佳教育

《中国书院辞典,东佳书院》辞条

2023-9-3 9:58:5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