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续修阜山陈氏族谱对历史进行多方考证》

《为续修阜山陈氏族谱对历史进行多方考证》

长乐阜山陈文龙廿五世孙、旅美华侨陈礼秋字永旻

先祖忠肃公一生刚直不阿、居官廉正、关心民瘼、高风亮节。他为国捐躯、尽忠尽责、可歌可泣的史实,给子孙留下了永远的缅怀。我们作为他的后代,能有这样一位烈祖烈宗,确实感到非常光荣。

我们为了续修族谱,花了好几年时间对有关资料、族谱进行了考证与校对, 但仍然有些问题感到困扰与迷惑。今将其提出供大家研究参改,望予不吝赐教。

一、《宋史●陈文龙传》载:“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丞相俊卿之后 也。”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不是误笔。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 年),改闽州置福州;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 979 年),析泉州(由武荣州改置)地置太平军,寻改兴化军(莆田、仙游属之)。 福州从作为行政单位名称起,与兴化军或莆田县从来就没有从属过。宋史为什么 认定陈文龙为“福州兴化人”?这确实使人感到了迷惑。为了释疑,我们于 1989 年曾造访复旦大学一位研究南宋历史的教授。请教他为什么《宋史》这样定?他 说”作为史誌,流传于千秋万代,作者必须要对史实负责,他们不是由一两个人 写了就能算数,而是要经过许多人过目审定,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字斟句酌, 是一件非常严肃慎重的事情。他们之所以都同意这么写,必定有其历史背境或史 实依据。再说,临安的沦陷,是南宋朝廷自己派人奉表称臣的,并没有经过兵燹 的焚毁,历史档案资料都保存完好;陈文龙从登第到殉职,仅八年时间,其履历 功绩耳熟能详,也都还新鲜;元朝丞相脱脱领衔修纂《宋史》时,距南宋王朝彻 底完结,不过六十多年时间,寿长的南宋遗老遗少仍有人在,如果说编写有史实 出入,当时就会有人提出来。陪同我们同去的《世界经济导报》副总编辑张习之 说:“宋朝科举制度,考生在答卷的卷首,必须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 以及上三代人的名讳,可能是陈文龙自己填的籍贯‘福州兴化人’。”

后山(阜山)陈姓,世代相传,谱谍记载,都是说始迁祖有源公乃莆阳宋 孝宗宰相正献公之子。在乾道、淳熙间游历郡邑,讲学于后山《明教堂》,因爱 后山山水之秀,遂卜隐于兹。为纪源流,还将村北滨海之俗称猫头山者,命名为 “莆盛山”。长乐从明弘治开始修誌以来,历代县誌、图籍都将猫头山标为“莆盛山”。 其子彬,生子士伟,年近半百,尚无子息。一夜梦中堂青龙缠柱,翌日应梦兆见一童子青衣、青裤、青帽倚柱而立,视之,乃同族兄弟莆阳叫陈楶(后山谱记为 浩橙公)的、偕其九岁长子德刚来此走亲、贩布,于是留其父子小住家中,以发 售布匹。因系只隔几代的同族兄弟,遵照近支兄弟之子承嗣之例,经征得同意, 遂留下此子以接续香烟。因有“青龙缠柱”之兆,故就读于后山《明教堂》时,取 名子龙。文龙公既为士伟公之嗣子,又是福州府长乐县之举子,报考时自然按后 山(阜山)陈氏世系与所从属府、县进行申报。但虑及出生地在莆田,曾祖又是 当朝名宰相陈俊卿之子,所以对籍贯作了特殊定性,既不写福州长乐人,也不写 兴化莆田人,而写为“福州兴化人”,既阐明了养育自己、赖以长成的养父母所在 地,也不忘自己原来出生的地方,这是恰如其分的介定,而不是误笔或且疏忽。 历代许多史料也都以陈文龙为“福州兴化人”来记载。直至清末,大学者俞樾在《重 修陈忠肃公墓记》中仍以“公讳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宋史有传,其事实 人多知之,故不具”作结尾。文龙公本人在后山《明教堂元台碑文》的落款也是“宋 咸淳八年壬申岁桃月谷旦里人状元陈文龙书。”这都证明史书记载陈文龙籍贯的 真实性。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 年)所纂修的《福建通誌》,福州人物收入 陈文龙,谓“其先长乐人”;兴化人物亦收入陈文龙,是福州与兴化两边互收的。

所有记载文龙公的国史,都认定文龙公是陈俊卿的玄孙。如《宋史》:“陈 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丞相俊卿之后也。”《昭忠录》:“陈文龙,字德刚, 兴化军人,祖俊卿事孝宗为名宰相,开国于魏,谥正献。”《南宋书》:“陈文龙, 字君贲,兴化人,俊卿之后。”明宣宗章皇帝《御制五伦书》:“陈文龙,丞相俊 卿之后也。”《大清一统志》:“陈文龙,字君贲,俊卿之后。”甚至宋秘书少监张 日起写的《陈忠肃公行状》也是“公讳文龙,字君贲,正献公五世诸孙。”明正德 癸酉(1573 年)姚镆写的莆田《二忠词记》也是“莆阳在前宋时有仗节死义之臣 二人,曰:参知政事知兴化军陈公文龙;制授通判摄兴化军陈公瓒,皆出丞相正 献公后。”文龙是士伟之嗣子,士伟之祖父有源是俊卿之子,当然文龙是俊卿之 后。

遗憾的是,有源究竟是俊卿的第几子?《后山陈氏族谱》没有指明。只载: “公乃莆阳宋孝宗宰相正献公之子,官承奉郎。淳熙间,因劝乃父恬退弗仕,不 听,遂从朱文公游。讲学于后山《明教堂》,与长邑黄勉斋(即黄榦)等为友。 因慕长邑后山山川之胜,卜隐于兹,遂为后山开基始祖。”

《宋史●陈俊卿传》:“[乾道]五年,右相虞允文建议遣使金,以陵寝为请。 俊卿面陈复手疏以为未可。明年,允文复申陵寝之议,上手札谕俊卿,俊卿奏: 陛下痛念祖宗,思复旧疆,臣虽疲驽,岂不知激昂仰赞圣谟?然于大事,欲计其万全,俟一二年间,吾之事力稍充乃可,不敢迎合。”由于不合当朝,出帅福州 达十年之久。有源公在其父不被重用期间,劝乃父恬退弗仕,是合乎历史背景的。 《八闽通志●道学●陈宓传》:“宓,少从其兄守、定同游朱文公之门,己而友潘 柄、黄榦诸贤。”这也与有源公从朱文公游,与长邑黄勉斋等为友正好相符。从 后山族谱纪述的文意看,有源公似有“隐伏不仕”的意思,故不用正名,而用别号。 “有源”两字出自朱文公《观书有感二首》的诗句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所以与民国时期编撰的《莆阳玉湖陈氏家乘》所记载的陈俊卿子都是 单字名不同。《宋史。陈俊卿传》载:“子五人,宓自有传”,余不具;《闽书。 陈俊卿》载:“子守、定、宓”,只此三人。民国《玉湖陈氏家乘》在陈俊卿诸子 中“定”的记载很紊乱:①像赞中载,子止;②世系中载,子一,坰,徙仙游东山; ③世系中坰的名下载,居宰政坊白马庙边,后迁孝义里塘北,子一,瑚,一载徙 仙邑东山;④世系中瑚曾孙兴的名下载,元至正廿五年,迁古兴化县崇仁里澳柄 嶺,子一,师。(以上六代都是单传)⑤世系中师子希庆名下载,明洪武三年, 从澳柄挈家仙游保德里东山,旋迁九座山吴洋。如此紊乱的记载,实是修谱时因 不明定公子孙的去向,而采纳各种不同的传说凑合起来记入谱中的。不然,怎么 有子无子搞不清?何时何代迁出他县也弄不清?既是单传,又已迁往他县,怎么 原地族谱又有其世系记载?经过比对,有源与定的行状、官职、子息很相似,或 许即是同一个人,《莆谱》定子“坰”,《长谱》有源子“彬”,字虽有异,但语音 相似,所以疑有源是定公的别号。

二、叛将林华怎么能伪称“即家兵赴援”赚开兴化城池的?

根据当时局势:景炎丙子(1276 年)秋九月,文龙公临危受命知兴化军, 是月(壬辰朔)丙午(十五日)元军分海、陆两路略闽广。一路由阿喇罕、董文 炳及蒙古代、索多(唆都)等带领以舟师出明州;一路由达春及吕师嬊、李恒等 带领以骑兵出江西。仅月余时间,形势急转直下,建宁、邵武、南剑州俱陷;海 道贼船俱至,直逼行都福州。十一月(辛卯朔)乙巳(十五日)陈宜中、张世杰 等备海舟奉宋主及卫王、杨太妃等登舟准备泛海南逃。戊申(十八日)发舟入海, 尚未出闽江口即与北兵相遇,时值天雾晦冥,舟得以兵不血刃而脱险。长乐海上 的“王母礁”,就是当时杨太妃所乘坐的舟楫,因遇上北兵舟师而躲在那里避难而 得名的。癸丑(廿三日)知福州王刚中以城降,十二月(辛酉朔)戊辰(初八日) 蒲寿庚及知泉州田真子以城降。这时,除了东边濒海外,兴化三面受敌,已成孤 城。

《宋史●陈文龙传》载:“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 之,……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华即降,且 导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降。”《陈忠肃公行状》、《陈文龙年谱》:“公遣 部将林华侦伺福州,华与招讨王世强善,阴纳款,导北兵万人至城下,诡称即家 兵赴援,通判曹澄孙开关纳入……。”郑钺《文龙遗事》: “及林华等诡称即家 兵赴援,公开关延入……。”明宏治《兴化府誌》:“叛将陈渊、林华潜附于元军, 为之向导,诡文龙援兵至,开关纳之。”这里所说的“家兵赴援”是从何而来?文龙 公原籍莆阳玉湖村就在“兴化城”边,离城几里路,平常步行只要走二十分钟就可 以到城里,玉湖村若真的有兵,也是在自己管辖区内自己组织的兵,无所谓“家 兵赴援”。这时,只有陈公荣(字子华)在长乐、福清组织一支抗元义兵,故有 文龙公派林华侦伺福州的同时,写信向长乐宗亲陈公荣求援:“知兴化军陈文龙 百拜致书子华足下尊前,文龙奉命督莆,壁垒初定,讵贼臣王刚中蓄异志,舆情 煽动,一日数起,文龙义不共生,撄城固守已二十日,矢食俱尽矣!闻子华率义 旅扈驾南来,久疲之卒为之起色,子华勉之,呼吸存亡在此举也,子华勉之!” (录自乾隆长乐县誌)文龙公家在长乐,又有此信,所以叛徒林华才能”诡称即 家兵赴援”取得相信,内外勾结,骗开城门,执文龙公全家而去。据《宋史》, 福州王刚中降元后,二十来天中,元军多次遣使招降文龙公,倶遭拒绝,撄城固 守,并派其将林华等侦伺境上。要侦伺福州动态,必经福清、长乐。以此看来, 这封信很有可能就是派遣林华往送的。林华与曹澄孙等人串通在一起,蓄谋叛降, 苦于没有机会,由他送信,正中下怀,里应外合,出卖文龙公。他可拿信先到元 营输诚,取得信任,然后再到陈公荣处投递,致使元军严密布署,一面集万余兵 力由林华作向导,诡称即“家兵赴援”,赚开兴化城门;一面组织足够兵力迎击陈 公荣之旅,造成陈公荣与元军大战于福清凤凰山死伤惨重,阵亡 173 人,其子 宗傅、侄老成俱壮烈牺牲。

三、八年仕宦,三次回家,遗迹显存。

第一次,咸淳八年(1272 年)壬申春,请假回乡祭祖,承里中父老命,立 《元台碑》于后山飞来石傍,并作《明教堂元台碑文》、《碑铭》、《明教堂赞》, 书“读书处”三字匾额。

第二次,咸淳十年甲戍(1274 年)秋九月,文龙公在抚州任上被劾归。《宋 史》:“似道大怒,黜文龙知抚州,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昭忠录》:“似道 怒未释,风言者劾之,罢归里。”《南宋书》:“似道大怒,黜文龙。”文龙公由抚州回归长乐后,引导民众兴修”陈塘港”,后来里人为纪念其兴水利、恤民生的功 绩,在长乐后山与厚福交界处的“三门闸”傍建“报功祠”以祀公。 第三次,德佑元年(1275 年)十二月,朝廷议降已定。《宋史》:“是冬累 迁文龙至参知政事,未几,议降,文龙乃上章乞归养。”《昭忠录》:“似道败, 召文龙为左史,以至执政,甫五月,丐归。”《南宋书》:“未几,议降,文龙乞 归养。”景炎元年(1276 年)夏六月,文(天祥)丞相绕道温州入闽,特造访文 龙公,相与恸哭国事,亲书“兴龙”两大字勒石碑竖于后山村口。

每次回归,在长乐后山,都留有行迹可循。

四、有斯母宜有是儿。

文龙公自九岁嗣于长乐后山士伟公为子后,是在养父母的抚养培育下成长的。并 为其主持亲事,娶妻成家。文龙公的夫人乃里人宋兵部尚书林采之曾孙女。陈、 林两家是邻居,平时开门相见,互相照应,因此成就这门婚姻。宋代的旧居,今 虽已成为废墟,但基址仍在,一口石造古井栏刻有林姓字样仍依稀可辨。按长乐 当地惯例,儿子成婚,必须有“表”字,用大红纸写好,贴于中堂之祊。文龙公原 名子龙,所以“加冠”时表字用“德云”以对应。《后山陈氏族谱》载:“公讳子龙, 字德云,自号洞真。”这就是文龙公在长乐娶妻成家、繁衍后代,几十年一家欢 聚一堂,父母为其劬劳一生的真确史实。“君贲”是度宗皇帝改其名子龙为文龙后 的字,贲即“虎贲”,意谓状元乃天子门生,即皇帝的股肱、卫士。

根据我们后山陈姓世代相传:文龙公之母及其幺子璥,是在新美坊官邸(南 后街)被扣作人质的。囚于沙坪尼庵(今仓山中洲海关埕附近)。王刚中以母老 子幼相要挟,遣使徇兴化。后幺子赖乳母冒死偷抱出拘所,得脱虎口;老母尽节 于尼庵。《宋史●陈文龙传》、明宏治《兴化府志●陈文龙》载:“其母系福州尼 寺中,病甚,无医药(府志:亦不肯服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 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此母刚毅,视死如 归,宁可为民族节义与子同死,决不愿在侵略者的屠刀下委曲求全;且能教导爱 子为国为民终成民族英雄,真乃天下为母者之典范,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张日起所撰《陈忠肃公行状》提及福国太夫人:“[公]遂被驱出郭,并公母福 国太夫人及公之孥悉俘以行。”“公甘戮之如饴,惟以福国太夫人忧恐为念,而太 夫人系福州尼寺中……”这个福国太夫人是指福州长乐的养母还是兴化莆田的生 母不明确。査民国时期编撰的《莆田玉湖陈氏家乘》世系中楶公名下载:“以子 文龙贵,赠太师荣国公,配黄氏累封福国夫人,各葬常泰里碧濑。”既是原配,为何葬不同穴,而是各自掩埋?此福国夫人是不是《行状》中所指的系福州尼寺 中的福国夫人?査各种有关文龙公的史籍和族谱,所记载的都是“母系福州尼寺 中,病甚,无医药或不肯服药”,死后是由福州当地民众为其收葬的,未见有何 人何时为死于福州尼寺中的文龙公之母迁葬莆田。再从史传所记载的文龙公之母 的文意看,似乎只有文龙公这个儿子,并没有其他儿子。如是生母,在文龙公死 后尚有三个弟弟在世,其母很难没有牵挂和嘱咐。由此看来,系于福州尼寺中的 是养母而非生母。

五、诸子亡于何方?其后裔又在何处?

文龙公手札《报仆巡警事宜书》云:“诸子尚幼,亦听之……,听其流落, 或生或死,死亦不失为忠义子孙也。”诸者,众也。其子是在三人以上,而不是 在三人以下。

民国时期编撰的《莆田玉湖陈氏家乘》是以张日起《陈忠肃公行状》“子男 二人,长梦云,次梦雷”为蓝本而进行编排的:“梦云生二子:长魁徙福州罗源, 次成随兄徙。”但罗源近在咫尺,到现今还未发现有文龙公的后裔。梦雷编至十 代,到有一个叫真甫的徙南京后,也再没有梦雷后裔的记载了。明姚镆《二公祠 记》:“予观风至莆,得瞻拜祠下,今郡守张琦、莆田尹欧阳嵩,率其宗之人, 因以记请……。”这说明在明正德时,就没有陈文龙的后裔在莆田,故在记中只 说“其宗之人”,而没有说其嗣孙。其实,梦云、梦雷两人的名字,似乎仍须商榷。 据《莆田县誌》、《西湖游览誌》、《三柳轩杂识》都载有:“初,文龙入太学, 累试不利,太学守土之神岳侯也,一夕,梦神请交代,意必老死于太学,常悒悒 不乐,既而,赴廷对第一,仕宦日显,前梦不复记矣!”在这心有惊悚的情况下, 怎么可能再去仿照岳武穆儿子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儿子呢?这或许是因为文龙 公家住长乐,其子是在长乐出生,且又在抗元兵荒马乱之际,其子四处逃匿,故 不知其真名,民间又有“陈文龙是岳武穆后身(转世)”之说,所以据此来虚拟其 名字。

我们后山这一支,是文龙公幺子陈璥的后裔。璥公于景炎二年丁丑,辗转逃 匿于玉融岱石,改名逢泰。《长乐后山陈氏族谱》载:“公(文龙)精忠,劲节 凛凛,在宋朝为忠臣,在吾家为烈祖。时元酋旨捕宋臣后裔甚严,大括陈族,长 少尽歼,故公诸子各自亡命,音尘断绝,互不知其所终矣!”“我世祖璥公,居玉 融,历三世,至元惠宗朝,有孙讳圣字克贤,复返长邑,再整旧居于后山之北隅。这就是劫后余生,遗留下来承续后山世系的支裔。发展到今,经三十多代的繁衍, 枝叶茂盛,人丁兴旺,不计外迁,户数已有二千五百多户,人口一万多人。

文龙公以诗寄仲子,不提长子,说明长子早已离开。据《中华姓氏族谱》记 载:“陈文龙死后,其子八宣、松楫共同辅助宋室幼帝昺。后帝昺在广东崖门溺 水死,宋亡。他们便带领族人继续南下,散居于高州路属的化州、吴川、石城(今 廉江县)。”“八宣第三子伯镇……晚年卜居吴川县乾塘,成为陈氏大宗;下传六 世至陈文禧,开始从特呈岛迁到田头村,成为陈氏小宗。再下传百余年后,因人 口增加,耕地不足,于是‘迁出外者十之二三’,这些外迁的人有到雷州、琼州, 有到钦州,廉州,更有出海到外国的。至今田头村陈氏仍有四、五千人,连散居 南三岛的在内,则超过万人。”“顺治三年(1646 年),明朝藩王朱由榔在肇庆 即帝位,年号永历。年仅廿岁的广东吴川南三都田头村小宗(八宣)十七世孙陈 上川(1626-1715 年,号义略),加入了拥护永历政权的抗清行列。康熙元年(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任命陈上川为高州廉州雷州的总兵。不久陈上川打败清 军,占据了钦州湾。从此,他带领水师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不时巡航南海, 出入东京、广南及高棉的港口,以保护郑氏的商船队。”“当明郑(反清复明)政 权败势已成定局时,他与副将陈安平将自己的队伍,包括兵三千余人,战船五十 艘,全部驶往越南南方,投奔阮氏政权……在当时尚属柬埔寨而又未经开发的东 埔,进行屯垦。以明、清时中国的市镇为模式,建成大街瓦房,树立‘士尚诗书, 民勤耕织,各有恒业’的社会风气。廿年后,居民超过四万户。”“十七世纪八十年 代末至十八世纪初,陈上川三次被迫卷入了越南与柬埔寨的战争之中,先后被提 升为先锋、统兵直至都督,并长期率部驻守瀛州(今属永隆),致力于开垦湄公 河一带。后移驻柴棍(今提岸),在此建铺市,招徕华商。”“1715 年,陈上川 病逝。由于他开发垦殖,传播中国文化成绩显著,所以华侨和当地人民给他立祠 致祭。阮政权则因他屡立战功,追赠辅国都督,封上等神,使享受春秋二祭。”

文龙公被执后,被解往燕京(北京),路过杭州,绝食饿死于岳王庙,其妻 孥继续押解北上,至杨州(维阳),元主闻文龙公之忠,詔“返其妻孥”。有关史 料只说“葬其棺于葛岭智果寺之麓”,没有说其妻孥返回何处的情节,其实在文龙 公被执之前,也就是元军招降、焚书斩使之后,《后山陈氏族谱》所说的“时元 酋旨捕宋臣后裔甚严,大括陈族,长少尽歼”这个时候,后山老家已不可归了。 文龙公在杭州任职多年,杭州有其家,也有不少熟人,极有可能其妻孥就在杭州 安居,以照看文龙公的坟茔,没有回来。明夏之盛《留余堂集》吊陈忠肃公诗:“宰木尚留贤裔守。注云:陈仲博之族人至今主其祀,是公裔也。”这样看来杭州 可能有文龙公的后裔。

十余年前,浙江海宁县有人来长乐探査后山在什么地方?据他说也是陈文 龙的后裔,是曹姓赘入陈家繁衍的子孙统通姓陈,承续文龙公的香火,立有文龙 公的神主牌;前几年,浙江余杭陈孝生来信索取文龙公史料,他说其上祖是参知 政事陈文龙。另据《台湾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奉祀一百二十周年暨重建七十周年纪 念特刊●南陈世系》中的记载:在丰江、金墩、南安廿九都蟹谷坑等地都有陈文 龙的后裔。

文龙公众多子孙散居各地,甚至国外,用现代的通讯手段加以联络,或许 能发现更多的有关文龙公的历史资料和宗亲。

六、叔乎侄乎?

《宋史●陈文龙传》载:“……文龙之侄瓒,复举兵杀林华,据兴化。未几, 复破,瓒死。”明宪宗纯皇帝时《续修通鑑纲目》、明崇祯相国錢士升撰的《南 宋书》、《大清一统誌》及《函史》等历代有关史籍,都与《宋史●陈文龙传》 记载的相类似,认定瓒是文龙之侄。但《八闽通誌》、明宏治《兴化府誌》以吴 源的《名公事述》为蓝本,记载瓒是文龙之叔,与国史不同。査有关谱谍,记载 也各有异说。《台湾陈氏大宗祠德星堂纪念特刊●南陈世系》载:“麟之,楶公三 子,生男一,瓒。”《霞漳陈氏世系》载:“俊卿曾孙(应是玄孙)文龙,咸淳状元、, 官参政,宣抚闽广,知兴化军,元兵破城,死之;侄瓒,兵复兴化,未几,城又 陷,亦死之。”又陈俊卿子宓名下载:“宓子荐占,籍于惠州海丰龙溪,后徙居崎 石,嘉靖间改为惠来县,属潮州。”“宓孙兄弟三人遨游于潮,悦其风土,一居海 阳辟望,一居潮阳城内,一居海阳宣化之大埕,今属饶平县。”

民国时期编撰的《莆田玉湖陈氏家乘》载:“俊卿公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癸 巳(1113 年)十月七日,卒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 年)十一月二十二 日。”有五个儿子,其中只标明“长子实生于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 年)九月十 一日”,未注卒年;“四子宓生于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1171 年)十一月一日, 卒于宋理宗绍定三年庚寅(1230 年)十月十九日。”其余都未具生卒年间。也就 是说俊卿公生长子实时年仅三十一岁,而生老四宓时,已五十九岁矣!老五宿尚 未出生。“宓生子圭,圭生子瓒,”父子都是单传。瓒生于绍定壬辰(1232 年), 宓死时尚未出生。父子、祖孙几代人年龄都相距很大,难免引起狐疑。

査《宋史●宓传》载:“宓,少尝及登朱熹之门,熹器异之,长从黄榦游。以 父任历泉州南安盐税,主管南外睦宗院。”从《家乘》记述的生卒年间推算,俊 卿公死时,宓才十六岁。以父任官,当在其父在世时,十六岁尚未成年,正是读 书求学的时候,怎么可能去任官?既可去任官,年龄就不止是十六岁。《八闽通 誌》载:“宓,少从其兄守、定同游朱文公之门,已而友潘柄、黄榦诸贤。”“柄、 年十六,有志于道,受父命,从兄植往武夷从朱文公游,朱文公悉以所学授之。”“植 为李樗、林之奇高弟,黄榦尝受学焉。”植为黄榦之师,其弟柄自然年岁不会少 于榦。黄榦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 年),宓与柄、榦为友,年龄 相差应该不会很多。而且,其三兄定,卒于公元 1174 年,时年二十五岁,“朱文 公铭其墓”,作为四弟,定死时还不足四岁,能随同游历郡邑、与黄榦等为友吗?

从上述史料看,宓不可能生于乾道七年辛卯(1171 年),很有可能是生于 绍兴后期,公元 1160 年以前。这才符合以父任官的年龄,以及与同学间年龄大 体相埒的常理。这样以来,宓与瓒祖孙年距相差七十多年,更象是曾祖孙的年龄 差距。我们怀疑,宓的出生年龄既可延后,未必瓒的出生年龄不可提前。

张日起撰《陈忠肃公行状》云:“亦潜(即麟之)无嗣,公命梦雷为之后。” 时亦潜为太学博士,正当壮年,又有妻媳,又在国将亡、家将破之时,因何要立 嗣?据《南陈世系》瓒为麟之之子,文龙公死后,瓒亦被车裂,或许因此,后人 而有拟议由文龙公之子嗣亦潜之说。

《长乐后山(阜山)陈氏族谱》瓒为文龙之侄,而且《后山陈氏祠堂》旧神 子牌刻字也是文龙为叔、瓒为侄。

从以上资料看,我们认为:从叔说矛盾较多,与国史不衔接,祖孙、父子年 龄差距大,从侄说似较顺当、合理。

阜山陈文龙廿五世孙、旅美华侨陈礼秋字永旻谨识。

公元二 00 九年九月九日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县图书馆】举办 “ 东佳讲堂 ”《论语》阅读沙龙系列活动之三

2024-7-12 9:13:29

视频资讯

义门陈汀州庄后裔祭祖盛典:传承家族文脉,共祈未来辉煌

2024-7-21 11:34:20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1. 月亮起雾了

    站长,刚才系统打不开

    • 陈小龙

      系统在升级,所导致的,现在已经稳定运行,宗亲💪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