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霬(yì)官至中领军,薨,谥曰贞侯,追赠骠骑将军。子恺嗣。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咸熙中,开建五等,霬以著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
荀霬是三国时曹魏谋士荀彧之孙,生平见于《三国志》,仅上述寥寥数语。如今却成网络红人,其家族谱系被深挖,被称为“史上最牛关系户”。
荀霬之父是荀彧之子荀恽,母亲是曹操的女儿,老婆是司马懿的女儿(司马懿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西晋名将杜预,也就是杜甫的先祖),说起来,曹操是他的姥爷,司马懿是他的老丈人。《三国志》说他“著勋前朝”,他的功劳就是妥妥地当了家族联姻的工具人,荀氏一族用婚姻绑定了当权的曹氏和司马氏。
在魏晋时期,士族地位,取决于两个字:一个是“婚”,一个是“宦”。
不唯荀霬。有网友举证另一个三国时的“超级血统”——诸葛尚。诸葛尚是诸葛亮的孙子,奶奶是黄月英,黄月英的叔叔是蔡瑁;母亲是刘禅的女儿,姥爷就是刘备;他的老婆是张飞的女儿,而张飞娶了夏侯渊的侄女。诸葛尚和诸葛亮、张飞、刘备乃至曹操亲族夏侯氏血脉相连。
网评戏说:“三国的争斗,就是亲戚在打架。”这话在理。
《图像三国演义》荀彧像
荀淑生了8个好儿子
荀姓起于周代。据《元和姓纂》:“荀,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荀。”
春秋时,荀氏在晋国曾显赫一时,家族存废几乎与晋国的兴亡同步。首见于史册的是荀息,他为晋献公谋划了著名的“假途灭虢”之计。晋国政坛派系林立,彼此倾轧,“赵氏孤儿”一案,背后是荀氏和赵氏之间的族争。
颍川荀氏自称荀子后裔。西汉时为避宣帝之讳,荀氏改姓孙,直到第十一代荀遂时才改回本姓,并迁居于颍川郡,遂以颍川为郡望。
颍川郡地处中原腹地,隶属豫州,用荀彧之言来说自古就是“四战之地”。东汉时毗邻国都洛阳,“颍川多豪强,难治,国家常为选良两千石”。
颍川荀氏的奠基人是荀淑。荀淑是荀遂之子、荀彧的爷爷。
汉末儒学式微,颍川地区出现了一批所谓“援道入儒”的士人,掀起了魏晋的玄学风潮。荀淑是其中代表,《后汉书》载:“(荀淑)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
荀淑有八个儿子,史称“荀氏八龙”。当时有谚语称“荀家八条龙,慈明世无双”。荀绲是荀淑次子,荀彧之父。
汉末清议之风盛行,同乡互相提携是常有的事,说曹操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许劭,曾品评过的荀氏子弟,有荀爽和荀靖。荀爽与汝南人袁阆讨论颍川人物,赞赏自家族人,袁阆嘲笑他,荀爽辩论道:“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荀彧拉来了一个智囊团
魏晋时有“汝颍多奇士”之称。孔融和陈群曾讨论汝颍人物,孔融认为汝南人才更优,而陈群以荀氏为例做反驳:“荀文若(荀彧)、公达(荀攸)、休若(荀衍)、友若(荀谌)、仲豫(荀悦),当今并无对。”
因《三国演义》而闻名的曹操谋士荀攸,说起来是荀彧之侄,年纪比荀彧大三岁。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荀彧是以谋士的形象为大家所熟知的。
荀彧年少之时即被南阳何颙评价为“王佐之才”。汉末大乱之初,荀彧首归袁绍,后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即去绍从曹,被曹操赞为“吾之子房也”。
荀彧在征讨袁绍、吕布和张绣的战争中,均有关键作用。以官渡战争为例,曹操一度形势不利,要打退堂鼓。荀彧致信曹操,建议曹操死磕:“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特别论及此信:“《三国志》上所说的兵谋,大都是靠不住的……独有荀彧这一封信,据《三国志》本传注引荀彧的《别传》载曹操表请增加荀彧封邑的表文,曾经郑重地说及。官文书不能伪造,可以相信其是真的。”
谋策之外,荀彧更大的功劳是挖人。魏晋时期,陈群力主的九品中正制得以创立和发展。学者唐长孺指出:“曹操所以要荀彧举汝颍之士,自然因为对乡人的情况比较熟悉。虽然曹操时期还没有中正一职,荀彧俨然充当了这一角色,并借此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陈群是荀彧的女婿。
据《三国志》,荀彧前后荐举的人才,包括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戏志才、郭嘉,几乎是一手组建了曹操的智囊团。
提倡节俭是为了讨好
史籍中,与“士族”相近或相同的词语,据学者毛汉光统计,有二十八种之多,学界使用最多的,是“世族”和“士族”。
膏腴、膏粱这样的词语,都与士族同义,以形容士族对财富的积累。
不过,荀氏是例外。
曹魏政权存在两大地方集团,一为汝颍士族集团,一为谯沛庶族集团。
学者刘蓉在《汉魏名士研究》一书中指出:“汝颍名士尚文,谯沛名将尚武,在汉末建安时期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曹操出身寒门,推崇节俭之风。《三国志》载:“(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又据《世说新语》:“(曹)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儒家豪族尚奢侈,曹操尚节俭,只是曹操与儒家豪族对立的一个侧面。”
荀彧、荀攸虽居高位,跟着带头提倡节约。“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
曹操对荀彧、荀攸大肆褒奖。“(建安)十二年,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荀攸“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
荀彧之子荀顗死后,晋武帝司马炎甚至下诏曰:“太尉不恤私门,居无馆宇,素丝之志,没而弥显。其赐家钱二百万,使立宅舍。”荀顗连家宅都不置一所。
与此相反,谯沛武人则以好治私产、骄豪奢侈著称。荀氏此举,也在尽量避免与谯沛武人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
后辈选择了司马氏
荀彧因反对曹操进爵魏公而身死。《三国志》只简略说“以忧薨”,至《后汉书》成了被曹操赐食,“饮药而卒”。荀彧作为儒家,有对汉室正统的执念。到了魏晋交接之际,荀彧后辈却选择了另外的方向。
魏晋禅代,出身颍川的三大家族——陈氏、钟氏和荀氏做出了不同选择。
以钟会为代表,选择进入司马氏政权,后因骄横跋扈,最终被逼反叛而死于非命。
以陈泰为代表,在名节和家族利益之间迟疑不决,最后引起猜疑乃至身死族败。
荀氏选择全力支持司马氏。荀彧死后,当苟顗第一次面见司马懿时,司马懿惊喜说:“荀令君之子也。”司马昭弑杀曹髦之后,召集群臣,唯有陈泰不至,司马昭派荀顗相召。陈泰是荀顗的外甥,陈泰不屑地对荀顗说:“世之论者,以泰方舅,今舅不如泰也”。
泰始年间,荀顗与贾充一起推举司马衷为太子,并进言让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做太子妃,称贾南风“姿德淑茂”,被时人讽刺,荀顗由此成了幸佞之臣,也为后来的西晋败亡埋下了隐患。
据统计,魏晋时期荀氏子弟见于记载的共有四十位,其中有八人袭爵,三十二人有官位,官至一品的有五人。
公元313年,洛阳被攻陷,怀帝被俘。公元316年,愍帝在长安投降,荀氏也随西晋灭亡而南渡。颍川士族的崛起,得益于靠近曹魏时期的权力中枢许昌,具有政治地缘优势。司马氏为了消除曹氏势力的余音,开始苦心经营洛阳,废除了许昌的重镇地位,还把颍川郡分割出襄城郡。等到五胡之乱和东晋政权立都建康之时,南迁的颍川士族,包括荀氏在内,都无法避免衰落的趋势,走上了下坡路。
为了家族而结婚
学者周一良先生认为:“六朝门阀制度下,最为人所重视者为‘婚与‘宦。”
荀氏子弟联姻,不外有三:
一是皇族。魏晋士族选择通婚,皇室毋庸置疑是第一选择,对提高家族地位助力最大。
荀彧之子荀恽娶的是曹操之女,“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后称安阳公主。”荀恽早卒,而且和曹植关系亲密,引起曹丕不满。但荀恽之子荀甝、荀霬均受到曹丕优待。
荀彧幼子荀粲娶的是曹氏皇族曹洪之女,是“情种”,留下了不少宠妻的典故。曹洪的女儿以美色闻名,冬日妻子生病发烧,就出中庭卧冰,回来后用身体覆盖妻子。妻子病亡,荀粲悲伤异常,对吊丧的人说:“佳人难再得!顾逝者不能有倾国之色,然未可谓之易遇。”不过一年,荀粲也郁郁而终,年仅29岁。
荀彧对司马懿有举荐之恩,因此其孙荀霬娶司马懿之女。荀勖之女嫁给了吴敬王司马晏,生下了晋愍帝司马邺。东晋时荀彧六世孙荀羡少有美名,与其兄荀蕤并称“二玉”。15岁时被要求娶浔阳公主,却自视甚高,出外逃婚,最终被监察官员追还,还是当了驸马。
二是同郡士族。魏晋时荀氏作为颍川大族,与同郡的钟氏、陈氏和辛氏齐名。在颍川郡,上述几家士族之间相互联姻,织就了庞大的关系网。如荀顗的姐夫是陈群、荀勖的外祖父是钟繇,荀攸的姑姑嫁给了辛氏。
三是郡外大族。随着荀氏声望扩大,家族联姻不再局限于颍川本地,而开始跨州郡联姻,遍及太原、汝南等地的高门大姓,与荀氏联姻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陈郡谢氏皆为当时的一流士族。
王羲之也是关系户
荀彧娶的并不好,妻子是宦官的女儿。据《典略》载:中常侍唐衡本想把女儿嫁给汝南名士傅公明,傅公明不娶,结果选择了荀彧。致使荀彧受论者讥讽。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则认为:唐衡死时,荀彧不过两岁,贪慕权势之言不可信。
魏晋时期,高门士族正是靠着一张权力织就的关系网,来维系家族的地位。像荀霬这般的关系户,比比皆是,仅举一例,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正出自琅琊望族王家。
王羲之的曾祖王览历经汉晋,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王览争鸩”的典故说的就是他;
父亲王旷和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是姨表兄弟,伯父王敦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女婿;
王羲之的岳父郗鉴是东晋开国元勋。“东床快婿”这个成语典出《世说新语》:“郗太傅在京品,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袒腹卧,如不闻。’”袒腹而卧的正是王羲之。
王羲之的姨母也是他的书法启蒙教师,是书法大家卫夫人;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第七子王献之娶了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儿。王献之的女儿又成了晋安帝的皇后,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母亲是王羲之的外孙女。
魏晋时期的士族严重依赖并附着于皇权,家族命运也随着王朝权力的兴替而震荡。
再强大的关系网,最终不过是“王谢堂前旧时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或是《红楼梦》中说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