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辞典,东佳书院》辞条

《中国书院辞典东佳书堂》辞条

东佳书堂,系唐江州陈氏家塾,故亦称陈氏书堂,原址在江州浔阳县东佳山下(今属江西省德安县付山),陈氏于唐僖宗时因世代”义居”而得旌表,南唐昇元间复立为义门。据唐大顺元年(890)

陈氏七世长,守江州长史陈崇首订《江州陈氏家法》规定: “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明者令修学。稽有学成者应举,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宾客寄止修业者延待于彼,一一出东佳庄供应周旋。”“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日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逐年于书堂内次弟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纸笔墨砚出宅库,管事收买应付。”徐锴曾撰《陈氏书堂记》述其事。记称: “浔阳庐山之南有陈氏之楼。其先盖陈氏宜都王叔明之后。”后陈伯宣“来游庐山,遂治籍于德安之太平乡常乐里,合族同处,迨今千人,室无私财,厨无异爨,长幼男女以属会食,日出从事,不畜仆夫隶焉。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能嗣其业而百数年”。陈氏“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焉。”僧文莹《湘山野录》复载: “吴故国五代同居者十家,尤著者江州陈氏……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 “伏腊皆资焉”。 “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宋史·陈兢传》亦称:陈崇为“江州长史,益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群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崇子衮,江州司户。衮子昉,试奉礼郎”。 “建书楼于别墅,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又据文德翼《求是堂集》,江州陈氏经过世代积聚,至宋初,所藏书、贴,号“天下第一”。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诏令免其徭役。太宗贷以粟,并赐以御书:“真良家”。真宗又有敕赐。仁宗嘉祐七年(1062)以其族众多,有保全之意。诏敕地方官员劝析,分为二百九十一庄,由是义门陈散处四方。其后东佳山书院亦因无人经理,迁建德安县城河东一里处,扁曰:义门书院。崇宁间改为德安县学。天顺间县学迁城南。宋代书院、县学之遗址遂化为居民。明嘉靖十年(1531)生员胡光时请准予当道,将义门书院废基从民间收归学地。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县蔡元伟于原基重建中堂五间,东西号舍各十一间,改名河东书院。其后数百年史实不详。清道光三年(1823)江西巡抚程含章面谕知县巴彦布将修建试院余款倡率士民重新修建河东书院,易名敷阳。建有讲堂及号舍三十余间,置学田,每年亩租一千余石,折钱六百余贯,由廪生二人值年经理。其山长年薪为钱八十贯。道光五年(1825)知县丁春林捐廉续修。但因委任失人,所收田租竟化乌有。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张维模又倡捐重修,教谕笪恭韩主讲其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县姚体备重加整顿但未终事而离任。咸丰四年(1854)知县刘希洛倡捐集资拟建城里,事未行即遭兵毁。同治末士绅重建,迁入县城内。光绪末改敷阳高等小学堂。

 

(作者:李才栋,江苏苏州人,1934—2009年。江西教育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书院史专家,原省政协委员,曾任江西省谱牒研究会会长。)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东佳教育

义门陈东佳书院的沿革

2023-9-3 9:56:35

东佳教育

义门教育之御书楼记

2023-9-3 10:01: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